- 恒星的一生
- 共265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2011年10月,欧洲南方天文台决定在图中甲地(24°37'S,70°24'W)建天文台,其位于有“世界干极”之称的阿塔卡玛沙漠腹地,天文观测气象条件优越。东部安第斯山地有不少高山雪峰,图中乙地(32°30'S,70°07'W)海拔为2990米,坡度较缓,被誉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
材料二:下图是智利部分地区河流分布图。
(1)说出智利南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2)简析材料一中甲地“世界干极”和乙地“南美第一滑雪胜地”的成因。(12分)
(3)比较材料二中A区域和B区域河流特征的差异。(8分)
正确答案
(1)冰川作用(2分);流水作用(2分)
(2)“世界干极”的成因: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下沉气流(2分),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2分),离岸风影响(或风从陆地吹响海洋)(1分),全年干燥少雨(1分)。 “第一滑雪胜地”的成因:冬季,西北风(或西风)从太平洋上带来暖湿气流(1分),遇山地阻挡抬升(1分),降雪丰沛(1分);海拔高,气温低,积雪期长(2分);坡度适当,适合滑雪(1分)。
(3)A处:河流发育少,分布稀疏(或河流稀少)(2分);河流的流量小(1分),季节变化大(1分)。 B处:河流发育多,分布密集(或河网密集)(2分);河流的流量大(1分),季节变化小(1分)。
试题分析:(1)智利南部,纬度较高,有历史时期的冰川作用,而该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故流水作用普遍。(2)甲地的世界“干极”即该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洋流的影响等综合分析。乙地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主要从其降雪的形成和地形条件分析。注意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对降水量形成的影响分析。(3)A地区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故反映了河流少,河流流量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而B地区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故河流多,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和材料的基本信息和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和滑雪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并能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而分析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河流特征。注意抓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分析,注意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图27是某区域及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的40°线为纬线,且纬线以北地区常年受西风的控制。
材料二: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该区域河流中游某水库各月盈余率统计表。
(1)图中E、F两地,地下水丰富的区域是 (字母)。如果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有 、 。
(2)由材料二可知,该水库储水量最小的是 月,理由是 。
(3)由材料一、二可知,该水库对河流补给的季节为 (夏、冬)季,此季节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
正确答案
(1)E 地面沉降 海水倒灌
(2)6 水量盈余率最低
(3)夏 地下水补给河水
(1)根据地质构造可知,E处是向斜,地下水的储水位置,向斜处地下水丰富。过渡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海水倒灌。
(2)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水量盈余率在6月最低。
(3)根据位置关系可知,过渡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
我国某校“环球探险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网上模拟探险活动,下图表示探险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2分)
(1)学生在纬度接近的自然带B为 ,A为 ,A区域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3分)
(2)探险社团经过F时,当地的气候特征为 ,成因是 。(2分)
(3)坐船航行途径D海域时,此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 。(双选)(2分)
(4)下图中最有可能在E地拍摄的照片是 ,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2分)
(5)探险路线经过墨西哥坎昆,201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该地举行,这次会议共同注的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近几年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哪些? 。(3分)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带(1分) 热带草原带(1分) 地形 (1分)
(2)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2分)
(3)BD(2分)
(4)a(1分) 风力侵蚀作用(1分)
(5)全球变暖(1分) 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任答2点给2分)
试题分析:
(1)按分布来看,A、B都位于赤道附近,但自然带却不同,A为热带草原带、B为热带雨林带,A处未形成热带雨林反而形成热带草原带是非地带性的体现,是因为A位于东非高原,地势高造成的。
(2)F位于地中海沿岸,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
(3)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在西南风的作用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船航行途径该海域时轮船逆风逆水;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白昼长短变化无法判断。
(4)E地位于美国海岸山脉的背风坡,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比较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符合的是a,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5)2010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商量对策,具体措施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低能效工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倡导循环经济;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某校“环球探险社团”在暑期进行了网上模拟探险活动所经过的探险区域来考查学生对自然带、气候类型、洋流及全球变暖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性比较强。
读“我国某区域及一月等温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为 ;A、B两点流量较大的是 ,简要分析其原因。
(5分)
(2)简述该地区一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成因。
(4分)
(3)简析该地河流水系纵横交错的原因。
(2分)
(4)图中西夏王陵单体建筑最初呈金字塔形状,但目前仅残留一些土丘遗址。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要分析其成因。 (3分)
正确答案
】(1)自南向北 A(4分)河流流经宁夏平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支流汇入少;农业灌溉用水较多,因此B处流量少。(4分)
(2)西北和东南两侧气温低,中部气温高(4分) 中部地区地处宁夏平原,地势低平,西北部的贸兰山对冷空气起到阻挡作用,因此气温高。(从西北部和东南部气温低的角度分析也可,6分)
(3)黄河流经,地势低平,易发育河流;人工灌渠多。(4分)
(4)风化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作用导致损毁。(6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1)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河流为黄河流经宁夏到内蒙古的河段,故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该地区为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故越往下游,水量越少。
(2)图示两条等温线均为-9°C,结合当地的地形判断,中部地势地平,东南和西南部地势较高,故中部地区气温较高。
(3)主要从当地的地形和农业生产角度分析。
(4)该赌气属于较干旱地区,故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化和风力侵蚀;及黄河沿岸的流水侵蚀。
10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幅中部,用红色“==>”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1分)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3分)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2分)
材料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在秦巴山区的十堰兴建了“二汽”。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8.5千米的二十多条山沟里。1981年,以“二汽”为核心的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汽”)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9月,“东汽”总部迁至图9中乙地,标志“东汽”已全面搬迁。
(4)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1分)。
(2)庐山(1分) 对流(1分) 多发生在夏秋午后(1分)
(3)流水(1分)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1分)
(4) 十堰位于秦巴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远离市场;位于山谷地区,工业集聚、协作条件欠缺。因而,工业区位条件差。
武汉(乙地)位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会处,水陆交通发达,联系市场方便(1分);武汉(乙地)地处江汉平原,工业用地、用水充足,农产富饶,劳动力资源丰富(1分);武汉(乙地)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近钢铁产地,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1分);武汉(乙地)葛洲坝、三峡电站,能源供应充足(1分)。因而,武汉(乙地)工业区位条件优越。任选4点得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