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及附近地区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三角洲地区为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如今已发展定位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其中M地区已发展成为以蔬菜产业为主、多业并举,汇聚有菜果种苗繁育、基地生产种植、批发市场经营、蔬菜物流配送、深加工出口、技术研发等众多企业的优势生产基地。该地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的发祥地,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

(1)指出该三角洲的名称,并简要说明该区域开发较晚的自然原因。(10分)

(2)分析图示M地区发展成为蔬菜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12分)

正确答案

(1)黄河三角洲(2分)  黄河泥沙含量大,历史上泛滥严重,多次改道,并有凌汛发生(8分)   

(2)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光照充足;平原和滩涂地,土壤较肥沃;多河汊、沟渠,灌溉水源较充足;临近工矿区与城市,市场需求量大;有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经济较发达地区,技术、资金有保障;政府政策支持等。(1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中国蔬菜之乡”进行判断该三角洲为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较晚的原因是黄河泥沙含量大,历史上泛滥严重,多次改道,并有凌汛发生。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光照充足;位于黄河三角洲附近,地形以平原和滩涂地,土壤较肥沃;多河汊、沟渠,灌溉水源较充足;图示区域交通便利、临近工矿区和城市,所以市场需求量大;有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经济较发达地区,技术、资金有保障;政府政策支持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广西的蔬菜产量是海南的4倍,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商务部将开通一条从广西到北京的“南菜北运”线路。

材料三: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1)说出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红水河开发利用的方向。(10分)

(2)与海南相比,分析广西成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的优势条件。(10分)

(3)说明广东向广西产业转移对广西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山地与丘陵地形;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贫瘠的酸性土壤;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每要点2分,答出其中4个要点给8分)。开发水能(发展旅游业)。(2分)

(2)农业用地面积大,蔬菜产量大;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离北方消费市场近;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每要点2分,答出其中5个要点给10分)。

(3)加快了广西的工业化进程;向其他省区迁出的人口减少(其他省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每要点2分,答出其中4个要点给8分)。

试题分析:

(1)自然环境特征应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方面分析。红水河流域位于两广丘陵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南方地区为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酸性的红壤,较为贫瘠;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开发水能资源,从保护生态的方面考虑可以发展旅游业。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广西和海南相比较农业用地面积大,蔬菜产量大;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离北方消费市场近;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3)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有可能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广东向广西产业转移加快了广西的工业化进程;向其他省区迁出的人口减少;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2分)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大,但近年来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为什么?(8分)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4)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试分析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4分)

正确答案

(1)气候

(2)A地区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藏北高原),B地海拔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多;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4)商品谷物农业 有利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不利区位因素:热量相对不足。

试题分析:

第(1)题,图示等值线主要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故反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第(2)题,A地区为珠三角地区,其商品粮生产地位下降主要从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分析。

第(3)题,图示B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于地势和气温条件较优越,降水较丰富,故生产潜力较大,而C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土壤贫瘠,故农业生产潜力低。

第(4)题,E第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等方面;不利区位因素包括热量相对不足。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1)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B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E为我国东北地区。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2)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3)B地区主要发展的是河谷农业,C则发展的是高寒牧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的农作物熟制分布情况

材料二:上图戊所在地区是我国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区。下表是戊地区的重点月份气温和降水数据对照表。

(1)丁区域农作物熟制与甲、乙、丙三类农作物熟制分区中 的 ____ 区相同,请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一图中字母A 、B处农作物熟制界线呈锯齿状的原因(8分)。

(3)戊地区在盐碱地栽植果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

① 在栽植果树择时上,晚春栽植比早春栽植好;

② 在果园林地利用上,春季在地表盖膜或覆草。

请你选择其中一条,解释说明其合理性。(8分,两条全答按第一条评分。)

正确答案

(1)丙(2分)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地势周高中低,冬季受寒潮影响小(2分),夏季不易散热,加上受副高影响,形成高温天气(2分),因此10℃≥积温高 无霜期长,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属三熟区(2分)

(2)主要是受地形因素影响:(4分)A处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为一熟区;B处为谷地,海拔低,热量较好,为二熟区(4分)

(3)①晚春栽比早春栽好;因为晚春降水增多,盐随水下渗,根系避免了高浓度土壤溶液的侵蚀。而且此时地温也逐渐上升;均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②春季盖膜或覆草:既有利于增温保湿,减少地面蒸发,减少盐分在土壤中聚集,覆草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肥力。(8分)

试题分析:

(1)丁区域农作物熟制与甲、乙、丙三类农作物熟制分区中的丙区相同,其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地势周高中低,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易散热,加上受副高影响,形成高温天气,因此10℃≥积温高 无霜期长,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属三熟区。

(2)A 、B处农作物熟制界线呈锯齿状主要是受地形因素影响:A处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为一熟区;B处为谷地,海拔低,热量较好,为二熟区。

(3)①晚春栽比早春栽好;因为晚春降水增多,盐随水下渗,根系避免了高浓度土壤溶液的侵蚀。而且此时地温也逐渐上升;均有利于根系的生长。②春季盖膜或覆草:既有利于增温保湿,减少地面蒸发,减少盐分在土壤中聚集,覆草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肥力。

点评:本题熟制等值线分布主要受积温的影响,积温主要是受纬度影响。但是同纬度积温有差异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海南岛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8分)

崖城是海南大型冬季蔬菜产地之一、距三亚市区45千米,地处宁远河出海口的冲积平原上,是三亚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农业大镇。

(2)分析崖城蔬菜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12分)

海南是全国重要的冬季蔬菜北运基地。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海南运进北京的蔬菜达72万吨

(3)从资源调配的角度,说明“南蔬北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分布特点:高速公路呈环状,公路呈网状;北部公路线较密集,中南部较稀疏。(4分)

主要自然原因:受岛屿形状限制;地形中南部高,北部低。(2分)

(2)自然条件:地处低纬,光热充足;位于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4分)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临近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和海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政策支持)。(4分)

(3)对输入区(北京):解决蔬菜品种少、供应不足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2分) 对输出区(海南):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

试题分析:

(1)分析交通线分布特点时,重点指出空间位置、疏密和组合形状等。所以答案应为①北部稠密,中南部稀疏;②高速公路呈环状环岛分布,公路交织成网状分布。

交通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岛地形中南高、北部低对于交通线的分布影响较大。

(2)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热、水、土等方面;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劳动力、交通、市场、农业科技和政策等方面。

(3)南蔬北运等资源调配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对调入地和调出地产生的有利影响。对调入地主要是解决了蔬菜的供应不足问题,满足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对调出地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下一知识点 : 混合农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