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共1251题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12分)
材料一:图12是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图13是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 ,并简述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4分)。
小题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3分)。
小题3:东北大米因品质优良而畅销全国,简述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3分)
小题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2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水稻(1分) 小麦(1分) 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 (1分);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1分);水稻:从原有与主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1分)
小题1: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1分);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1分)土地肥沃(1分);
小题1:纬度高,气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必须说出水稻);夏季日照时间长,营养物质积累多;土壤肥沃,生态优良。(每点1分,共3分)
小题1:全球气候变暖(1分),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可直接从材料一图示中比较分析。注意分别阐述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范围的变化。
小题2:图示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其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依次分析。注意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分析。
小题3:影响该地区的稻米品质的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土壤和病虫害等方面分析。
小题4: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其影响因素主要从气候条件的变化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强,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分析思维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结合资料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分析,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和答题的完整性。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读我国两局部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处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为______农业,简述该地农业如此分布的有利的自然因素。
(2)乙区域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而面向城市和出口为主导的花木、蔬菜等种植发展较快,试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河谷农业
河谷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壤适合农耕;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品质好;水源丰富,利用农业灌溉。
(2)乙区域太湖平原所在的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来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也逐渐被花卉基地等近市场的城郊农业地域类型所替代。
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油菜优势产区分布图和我国冬、春油菜生长阶段示意图(图甲)
材料二:2000以来我国主产区油菜产量变化情况(图乙)
(1)甲省是我国油菜籽产量最高的省份,该省简称是 ,2009~2011年该省油菜籽平均年产量约为 吨。
(2)简要分析与北方油菜优势区相比,长江流域各油菜优势区生产油菜的优势自然条件。
(3)每年油菜收籽前2个月油菜开花,花期大约为一个月,这是观赏油菜花的最佳季节。内蒙古和青海两省区观赏油菜花的最佳季节均是 月。两地不适于生产冬油菜的原因分别是 、 。
(4)2004年以来江苏省油菜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简要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鄂(1分) 2300±50千(1分)
(2)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低缓(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3)7(1分) 纬度高(1分)海拔高(1分)
(4)减少(1分) 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油菜播种面积减少;种植油菜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下降;农村劳动力减少(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乙,甲省油菜籽产量最高,将图甲与图乙对照,可以看到,甲省是湖北省,简称鄂。根据图乙判断,2009~2011年该省油菜籽平均年产量约2300±50千吨。
(2)与北方油菜优势区相比,长江流域各油菜优势区具有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低缓等优势自然条件。
(3)内蒙古纬度高,青海海拔高,所以两地的气温较低,花期晚,所以观赏油菜花的季节晚,最佳季节是7月份。该地积温少,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不适于生产冬油菜。
(4)读图乙,根据曲线判断,2004年以来江苏省油菜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减少。因为城市化发展,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油菜播种面积减少。种植油菜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下降。工业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减少。最终导致油菜产量减少。
(2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
新加坡示意图
材料二
据法新社2013年6月20日报道,“史无前例”的雾霾19日晚袭击新加坡,严重干扰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6、7月份新加坡都会有大规模的雾霾天气,但雾霾的罪魁祸首却是印度尼西亚。
材料三
海事业是指与海洋工程(船舶、钻井平台等)相关的制造和服务业,包括船舶设计、制造、维修、改装等。新加坡的海事业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国土面积647.5平方公里,人口543万。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门答腊岛种植油棕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加坡雾霾产生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三,评价新加坡海事业发展的区位因素。(8分)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光照充足;(2分)冲积平原面积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2分)地形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2分)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2)原因:苏门答腊岛干旱引发的森林大火(2分);烧荒、燃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雾(2分);每年6、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风把苏门答腊岛烟雾吹往新加坡,(2分)形成雾霾天气。
(3)有利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交通发达(2分);科技发达(2分);
不利区位因素:资源匮乏(2分);劳动力不足(2分)。
试题分析:
(1)油棕是热带经济作物,对光热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水源充足且排水条件好。再结合当地特点回答。
(2)一方面要注意新闻背景。另一方面考虑印尼在新加坡的位置关系,每年6、7月份影响此地的风向主要为西南风,西南风把苏门答腊岛烟雾吹往新加坡,形成雾霾天气。
(3)分析区位因素要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新加坡海事业发展有利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交通发达,科技发达;不利区位因素: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
读台湾地图,回答问题。(26分)
(1)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10分)
资料一 台湾居民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实行“改革开放”,高山茶和浅根植物——槟榔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近期有些学者提出“减少槟榔种植面积”和“拒绝购买高山茶”的口号。
(2)依据资料一,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资料二 太鲁阁国家公园(Taroko National Park),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著名“国家公园”旅游圣地之一,位于台湾岛东部。山高谷深、景色峻美的太鲁阁国家公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3)列举夏季到太鲁阁旅游需要应该防范的主要地质灾害,并简述其产生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2分),呈环形分布(2分) 原因: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度大(2分),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2分),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2分)
(2)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2分),市场条件发生变化(2分),开辟高山茶园和种植槟榔会加剧水土流失,为保护生态环境(2分) 或答:政策的推动(2分),市场条件变化(2分),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2分)。
(3)灾害类型:地震 滑坡(或岩崩) 泥石流(2分) 产生原因: 地震:地处板块边界地带(2分),地壳运动活跃(2分); 滑坡、泥石流:地质条件不稳定或地势起伏大(2分),夏季多暴雨(2分)
试题分析:
(1)铁路线的分布受地形地质条件和人口经济格局的影响,台湾岛中部多山地,修建难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所以铁路线呈环形分布在沿海。
(2)农业生产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条件是变化的,尤其是市场因素。资料一有实行“改革开放”,说明变化来自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同时农业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开辟高山茶园和种植槟榔会加剧水土流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减少槟榔种植面积”和“拒绝购买高山茶”。
(3)分析太鲁阁国家公园的位置和环境特征。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处板块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太鲁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岛东部,山高谷深,说明坡度陡,地质条件不稳定,加上台湾岛东部降水多,易受台风影响,夏季多暴雨,这就易产生滑坡(或岩崩) 、 泥石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