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①B处宜发展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____。(3分)

②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___,能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3分)

(2)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应改造___________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扩大______________,也有利于____________。(3分)

(3)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改善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推广____________生产,生产反季节蔬菜。(2分)

正确答案

(1)蔬菜 水源 消费市场 乳牛 公路 消费市场(6分)

(2)地形 耕地面枳 水土保持(3分)

(3)气候(热量) 温室大棚(2分)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判断该题时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①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的成本越高。②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很大的区别。③还应考虑这几种农业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生产所需水量的大小、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

第(1)题,由图可知,B处宜发展蔬菜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水源,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市场。C处宜发展乳牛生产,既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又靠近消费市场,能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

第(2)题,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应改造地形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第(3)题,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推广温室大棚生产,生产反季节蔬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侧重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能力。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等知识,侧重区域内某种典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是常考热点,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条件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较多,复习时重点掌握。

【知识小结】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一是要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各自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二是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以及限制性因素。三是要注意各种不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价的高低。一般说来,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等。

(2)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鱼塘、果园、棉粮等。

(3)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该图是珠江三角洲某国营农场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3年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 2008年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 2分

(2)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的最主要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 ________;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_________;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_________。

(3)分析该农场在花卉和蔬菜生产上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4)2003年至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弃耕地比重大幅上升的原因可能有(  )2分

①城市不断发展,土地买卖日益兴旺    

②政府限制农业的发展    

③全球变暖,不利于香港农业发展     

④农民进入市区寻找高收入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该图表示该地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5)-(7)题。

(5).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分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6).阶段I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2分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

(7).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II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2分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正确答案

(1)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2分

(2)地形   气候  土壤   3分

(3)临近公路,便于运输;(1分)有河流流过,水源充足;(1分)位于东南沿海,靠近广州、深圳、香港,市场需求量大;(1分)光热条件充足,降水丰富,有利于花卉和蔬菜种植。(1分)

(4)B   

(5)C   

(6)C   

(7)D   各2分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

(1)图示2003年该地的农业生产全部是水稻种植,故属于水稻种植业;2010年该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并重,为混合农业。

(2)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横断山区利用山地垂直地带性发展“立体农业”---地形;热量充足的地区熟制多,而东北热量不足,故只能一年一熟---热量。茶树生长于南方酸性红壤中—土壤。

(3)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4)城市化使非农用地增多;

(5)阶段Ⅰ,花卉、蔬菜的生产就近销往当地市场;故市场需求量是主导因素。

(6)阶段Ⅱ,乙地的市场扩大,远距离销售往甲地,需要交通条件的改善。

(7)冬季,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当地的蔬菜、花卉生产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

(1)(6分)西辽河属于         (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区与        区、温带森林带与       带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4分)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       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       

(3)(10分)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数量增加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数量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           ,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4)(8分)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

(1)外(2分)  半干旱(2分)  温带草原(2分)

(2)“三北”防护林(2分)  防风固沙(2分)

(3)遥感(RS)(2分)    耕地(2分)     草地(2分)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分)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得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判断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由图可知,西辽河流入海洋,因此为外流河。由西辽河所处的位置,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为我国半温润半干旱的分界线,因此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2)由西辽河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处于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西北荒漠化的扩散,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3) 由“三S”技术的区别,遥感主要利用于野外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由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可得,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由此可知由草地转化为耕了。过度开垦导致。

(4)由于西辽河所处的过度地带的决定,不合理的行为易导致荒漠化。主要从人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过度利用森林资源,过度利用草原资源等使植被破坏。使植被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标。新疆、山东积极参与此项建设工程。

材料二: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材料三:棉花属于长日照植物,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

(1)填表(3分)

(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              。(4分)

(3)分析山东和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共同自然条件。(3分)                 

(4)对棉花的长势监测和估产主要利用的是        技术和           技术(2分)

(5) 简述新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的区位条件。 (3分)

                               

正确答案

(1)(3分)

(2)甲的气温全年低于乙;甲气温年较差比乙大;甲的年降水量比乙小;甲降水的季节变化比乙小或乙的夏季降水多。(共4分,每点1分)

(3)夏季光照、热量充足或日照时间长;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沙质土壤;(任答3点得3分)

(4)RS(1分) G IS(1分)

(5)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辽阔或土地价格低;劳动力充足或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政策优势;(任答3点得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两地的位置及地形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水循环类型属于陆地内循环,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绿洲或盆地边缘或山麓地带。山东省地形以山地、平原、丘陵为主,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交通线和河流沿岸

(2)根据材料二图判断,甲的气温全年低于乙,甲气温年较差比乙大。甲的年降水量比乙小,甲降水的季节变化比乙小。乙地的夏季降水多且降水集中。

(3)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几方面。两地夏季光照、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棉花生长。

(4)监测和估产主要是利用RS拍摄遥感图片,再用 G IS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数据。

(5)新疆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辽阔或土地价格低,劳动力充足且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等优势条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该图,回答问题。

材料:该图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分布图。

(1)甲、乙两粮食产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甲     ,乙     。 (2分)

(2)与丙相比,甲粮食产区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6分)

(3)简述丁省珠江三角洲粮食产区地位下降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2分)商品谷物农业(1分);水稻种植业(1分)

(2)(6分)距海近,降水丰富(或水热组合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1分);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1分);土壤肥沃(1分);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1分);交通便捷(1分);接近市场(1分)等。

(3)(3分)城市化水平提升,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人口增多,人均粮食产量下降,商品率下降;东北平原等其他商品粮基地的粮食产量增加等。(任答3点得3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1)图示甲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其粮食生产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故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乙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以家庭生产水稻为主,商品率低,故判断为水稻种植业。(2)甲位于东北地区,而丙位于西北,水资源不足,土壤较贫瘠;而东北平原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黑土肥沃;且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东北的发展也由于西北地区。(3)丁位于珠三角影响粮食生产地位下降主要是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分析。

下一知识点 : 混合农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