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共1251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闻名世界的元阳哈尼梯田和“锡都”个旧都位于这里。该州地表崎岖,气候复杂,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各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毫米。
哈尼族村寨大多位于海拔1400-2000采的山腰,每个村寨的上方,必然有茂密的森林;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纽合而成。这种“森林一村寨——梯田”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国。
(1)(6分)哈尼村落“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这种布局形式有哪些优点?
材科二 2010年锡都个旧市主要工业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图。
(2)(6分)分析个旧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三 2008年,“锡都”个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按照当地政府的设想,个旧要打造成为国际锡文化名城,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中心和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
(3)(8分)为实现这一设想,个旧应采取哪些措,
正确答案
(1)(6分)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或保持水土、满足薪炭需求)。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或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着地势自流到农田,利于水稻种植;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或净化地表径流、防止滑坡等作用)。
(2)(6分)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附加值(效益低);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
(3)(8分)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传统工艺;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利用废弃的锡矿进、锡冶炼遗址发展旅游业,保护环境等。
试题分析:
(1)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或满足薪炭需求。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山腰气温适宜,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着地势从山顶、山腰自流到农田,利于水稻种植。山坡发展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滑坡等作用。所以形成了哈尼村落“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的布局形式。
(2)根据材料二图,个旧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3)矿业城市总要面对资源枯竭的问题,解决措施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其次要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传统工艺。第三,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第四,利用废弃的锡矿进、锡冶炼遗址发展旅游业,保护环境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图是根据德国人杜能于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模式绘制的某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示意图,分析后回答问题。
(1)若城市T:计划布局乳肉家禽饲养业、水果园艺业、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图中A、B、C三地如何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
A地发展________;B地发展________;C地发________展。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城市T1发展到T2过程中,由于____逐渐扩大和______不断增多等原因,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有力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______的影响。
(3)假如该城市位于东北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将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限制?
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主要种植原产于南方的各种蔬菜,以供应市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采用大棚种植可将南方的蔬菜引种到该地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 乳肉家禽饲养业 水果园艺业 B地距城区较近,有较大市场;水果园艺业占地面积较大,不宜离城区太近;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更大的土地面积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2)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市 场需求量
(3)三江平原地势低平,地下永冻层厚,导致地表沼泽化,地下水位偏高,易造成内涝和土壤水分过多等问题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漫长,生长期短,保温不足,农作物易受早霜等威胁(4)大棚具有温室功能。白天,阳光可通过薄膜照人棚内,使蔬菜获得充足的光照,并使大棚内升温;夜晚,由于大棚薄膜的阻挡,近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棚内保持较高的温度,从而使大棚内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小环境。
(l)针对三种农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它们对土地、水源、交通等需求不同。乳肉家禽饲养业需要靠近市场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水果园艺业需要充足的水源;粮食和经济作物占地广,距城远。(2)对比两图可知,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需求量增多。(3)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三江平原地下有永久性冻土层,导致地表沼泽化。(4)塑料大棚运用的是温室效应原理。
(36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说明图示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12分)
(2)指出图示地区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12分)
(3)西辽河流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如果过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对该区域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1)地形:西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4分)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气温日、年较差大,大陆性强。(4分)水文:河流众多,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大,有冰期;地下水丰富。(4分)
(2)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林业,山麓及丘陵地带发展畜牧业,灌溉条件较好的东部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流、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12分)
(3)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等高线判断,该地西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势西高东低。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亚洲东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距海较远,气温日、年较差大,大陆性强。根据图中的河流水系状况判断,该地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有冰期。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2)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类型也不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在大兴安岭地区发展林业,山麓及丘陵地带发展畜牧业,灌溉条件较好的东部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流、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
(3)过度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破坏植被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增加,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
(24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区域年太阳日照时数图,图中A、B两地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地。
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有来自于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
材料三:在内蒙古地区,“沙草有机模式”就是在沙漠当中种植沙生植物,在绿化沙漠的同时,有机草料用于饲养,产品为牛奶及各种奶制品,牛粪还肥于土地,种养结合。
材料四:黄土高原农业广泛选择地膜覆盖技术,它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防风沙,减轻病害的作用等作用,但地膜覆盖栽培中也有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地膜的残存碎片影响较大。
材料五:A省果农利用麦秸、稻草、玉米秆、杂草等有机物质,覆盖于果园中树盘、树行。覆盖厚度在15~20 cm,一般连续覆盖3~4年为一个周期。再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地,然后继续覆盖上述有机物质,但覆盖时应避开2~3月份。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叙述祁连山北坡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6分)
(2)据材料三,对于“沙草有机模式”,你认为是否该大力发展?说明理由。(6分)
(3)据材料四,试判断残膜可能有哪些不利影响。(4分)
(4)为什么覆草应避开2~3月份?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有哪些有利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被河流带至中下游地区(2分),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2分)受太行山等山脉阻挡,风速降低,粉尘沉积。(2分)
(2)应该发展。
经济:形成饲料种植、养殖和乳品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2分)
社会: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2分)
环境:加强绿化,治理沙漠,并牛粪还肥于土地,提高土地肥力。(2分)
不应该发展。
大规模种草,会开发地下水并进行灌溉,破坏地下水源;(2分)
在沙漠区发展草场,比在草原区的牧场效益更低下;(2分)
沙漠区搞牧业会产生牛羊粪便等亦会产生环境污染;(2分)
(3)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2分)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2分)(土壤透水透气性能降低)阻碍水肥运动。(2分)(任答两点4分)
(4)2~3月份覆草会影响地温回升。(2分) 有利的影响:①减少水分蒸发;②防止水土流失;③调节土温;④提高土壤肥力;⑤防止杂草生长;⑥减轻病虫害;(答对3点即可,共6分)
试题分析:
(1)碎屑物质的搬运主要通过流水和风力实现。祁连山北坡的碎屑物质被河流带至中下游地区;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南方向搬运;受太行山等山脉阻挡,风速降低,粉尘沉积于黄土高原地区。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沙草有机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所以该问题可以从其两面性,任选其一进行分析说明。积极方面,该模式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统一,可以大力发展;消极方面,该区域干旱缺水,大规模种草,必然导致导致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破坏地下水源,在沙漠区发展草场,比在草原区的牧场效益更低下,沙漠区搞牧业会产生牛羊粪便等亦会产生环境污染。
(3)残膜留于土壤中,随着其分解,有害元素造成土壤污染;其分解需时长,会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水肥运动,进而导致土壤贫瘠。
(4)A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2~3月份,气温回升,土温随之上升,如果此时覆草,会影响地温回升。有利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降雨集中,所以覆草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土温,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等。
(8分)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某一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城市周围的A、B、C、D四个地区合理安排花卉业、果园、乳牛业、粮食或经济作物生产。(4分)
A 、B 、C 、D 。
(2)该城市周边农村在上世纪90年代原是大规模栽桑养蚕,后因国际市场价格大跌,而银杏叶提取物价格看好,农民纷纷毁掉桑园而发展银杏叶圃。这一现象说明了 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 和规模。(2分)
(3)为保障流经市区的河流不受污染,在上游D处发展农业生产时,需注意的问题有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乳牛业(1分);花卉业(1分);粮食或经济作物(1分);果园(1分)
(2)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市场需求)(1分);类型(种类、品种)(1分);
(3)防止因过度开垦利用山地,形成的水土流失现象;防止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源污染现象。(开放式答案,言之有理可得分,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试题分析:
(1)AB两地靠近城区,地价较高,故应布局城市需求量大且单位产值较高的花卉业和乳牛业,又因为花卉种植需水量大,故应选择在靠近河流的B处;乳产品保质期短,故应布局在交通便捷的A处;C处土地面积广,地价较低,故应布局单位产值较低的粮食或经济作物生产;D位于山地丘陵区,应布局果园,即有经济效益又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由题目可知,农民根据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故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D位于山地丘陵地区,河流上游,发展农业时,应注意合理开垦山地,以免发生水土流失;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水源污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