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酸的性质
- 共1220题
(2009秋•福州校级期末)某化学学习小组采用下图所提供的仪器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设计实验:验证浓硝酸的氧化性.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具有氧化性.
试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______;
(2)按(1)中连接顺序安装好装置后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具体做法是______;加入药品后,打开弹簧夹,通入CO2 一段时间,通入CO2的目的是______;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④中的导管末端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是为了______;
(3)装置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装置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装置②把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然后用③中浓硝酸氧化一氧化氮(要长管进气,短管出气),装置④用于除去二氧化氮气体,即装置连接为:a-c-b-d.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要体现“封气、变压、看现象”,为了改变压强,因为装置较多,用手捂热已不能达到要求,可以采取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即: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往烧杯中加水至浸没导管,用手(或酒精灯微热)抱紧三颈烧瓶,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放开手或移开酒精灯,水会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则表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在装置①中通入二氧化碳是为了排净整个装置中的空气,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把一氧化氮氧化为二氧化氮,干扰实验.装置④时为了除去生成的二氧化氮,以免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3)装置①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氮,在装置②中二氧化氮会与水反应,即3NO2+H2O=2HNO3+NO.
(4)如果装置②得到的一氧化氮在通过装置③时,根据题意“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则无色一氧化氮会被装置③中浓硝酸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即确定浓硝酸具有氧化性结论的现象是: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通过③时变成红棕色.
故答案为:(1)a-c-b-d
(2)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往烧杯中加水至浸没导管,用手(或酒精灯微热)抱紧三颈烧瓶,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放开手或移开酒精灯,水会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则表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吸收二氧化氮,防止其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3NO2+H2O=2HNO3+NO
(4)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通过③时变成红棕色
解析
解:(1)根据题意,装置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装置②把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然后用③中浓硝酸氧化一氧化氮(要长管进气,短管出气),装置④用于除去二氧化氮气体,即装置连接为:a-c-b-d.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要体现“封气、变压、看现象”,为了改变压强,因为装置较多,用手捂热已不能达到要求,可以采取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即: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往烧杯中加水至浸没导管,用手(或酒精灯微热)抱紧三颈烧瓶,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放开手或移开酒精灯,水会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则表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在装置①中通入二氧化碳是为了排净整个装置中的空气,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把一氧化氮氧化为二氧化氮,干扰实验.装置④时为了除去生成的二氧化氮,以免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3)装置①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氮,在装置②中二氧化氮会与水反应,即3NO2+H2O=2HNO3+NO.
(4)如果装置②得到的一氧化氮在通过装置③时,根据题意“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则无色一氧化氮会被装置③中浓硝酸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即确定浓硝酸具有氧化性结论的现象是: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通过③时变成红棕色.
故答案为:(1)a-c-b-d
(2)关闭弹簧夹和分液漏斗活塞,往烧杯中加水至浸没导管,用手(或酒精灯微热)抱紧三颈烧瓶,导管口有气泡逸出,放开手或移开酒精灯,水会沿着导管上升,形成一小段水柱,则表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吸收二氧化氮,防止其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3NO2+H2O=2HNO3+NO
(4)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通过③时变成红棕色
下列因果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SO2具有漂白性,但是二氧化硫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与漂白性无关,故A错误;
B.HNO3见光会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显黄色,故B正确;
C.Na投入到CuSO4溶液,先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Fe在硫中加热生成硫化亚铁,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但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只有浓硫酸可以做干燥剂,故A错误;
B、因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溶质减少,浓度减小,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度减小,故B正确;
C、因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两者常温下遇到铝都要发生钝化,常温下都可以储存于铝罐中,故C正确;
D、在铜分别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反应中,浓硫酸和浓硝酸都是部分被氧化并生成相对应的盐,体现了现了强氧化性和酸性,故D正确.
故选A.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和HN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发生C+4HNO3=CO2↑+2H2O+4NO2↑,硝酸只表现出强氧化性,故A错误;
B.Cu和稀HNO3反应,该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生成二氧化氮,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铜,体现硝酸的酸性,故B正确;
C.CuO和浓HNO3反应,是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OH和HNO3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体现硝酸的酸性,故D错误.
故选B.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加线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几乎能被完全消耗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50mL8mol•L-1的浓盐酸与8.7 克二氧化锰混合,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MnO2+4HClCl2↑+MnCl2+2H2O,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得出50mL8mol•L-1的浓盐酸与8.7 克二氧化锰正好完全反应,但是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降低,盐酸的还原性减弱,氧化还原反应结束,此时溶液中仍然有HCl存在,故在此反应中HCl 不能被完全消耗,故A错误;
B.19.2g铜的物质的量是0.3mol,100mL12mol•L-1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2mol,如果硝酸全部是浓硝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如果全部是稀硝酸,铜不足硝酸过量,也就是100mL12mol•L-1的硝酸完全反应消耗铜的量为:0.3mol~0.9mol,所以铜完全反应,故B正确;
C.由于在常温下浓硫酸遇到金属铝能发生钝化现象,因此不用考虑反应物的量的关系,由于钝化现象的发生,是反应终止了.因此无论是铝还是浓硫酸都没有消耗完全,故C错误;
D.工业合成氨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故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