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l)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编制)

(2)表中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枝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图1、图2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英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l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4)“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刘少奇同志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大力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这些重要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哪些理念与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两种教育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由、民主、均富。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家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才和劳动力;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多。“两种教育制度”思想指导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对构筑学习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3)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或制度)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2: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3: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1)据材料1、2,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

                                                                                                                                                                    

(3)依据材料3,概括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共同观点: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3)主要观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改革主要借鉴的是

[ ]

A美国

B法国

C苏联

D英国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

①出现大批文学作品②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

③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④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动乱中的教育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人民教育的奠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