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共1513题
近年来,世界葡萄酒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后起之秀,如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他们采用现代工业化工艺生产,用易拉罐简化包装,通过添加橡木成分来缩短酒的陈化过程,同时运用广告宣传和现代化推销手段,从而获得许多喜欢简洁明快的年轻人的广泛青睐。而法国葡萄酒生产者正好相反,他们陶醉于自己的传统酒文化,坚持家庭个体生产方式,坚持采用传统的玻璃瓶、软木塞,对酒广告严格限制,致使连续六年法国葡萄酒的出口量都在下降。固守传统吓跑顾客,法国葡萄酒不好卖了。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法国葡萄酒不好卖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请你从文化角度为法国葡萄酒业的复兴提供建议。(9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原因是:①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没有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2分)②没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对酒广告严格限制,坚持家庭个体生产方式。(2分)③没有对传统的酒文化进行发展与创新,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2分)
(2)建议:①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根据市场实际改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3分)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3分)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有益经验和长处,做好广告宣传(3分)
试题分析:固守传统吓跑顾客,法国葡萄酒不好卖了,对这句话的准确解读是回答第一问的关键。材料中法国固守传统的做法包括:对酒广告严格限制,坚持家庭个体生产方式。法国的做法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没有进行文化创新与发展,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这是法国葡萄酒不好卖的原因。第二问,法国葡萄酒业如何兴起,即对法国葡萄酒如何进行创新,该题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作答。注意和材料内容结合进行阐述。
点评:该题以法国葡萄酒业的衰败为材料,第一问从为什么衰败回答,要从材料中概述出法国如何对待的传统文化,错在何处;第二问从怎么样兴起回答,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回答,对题意的准确解读是该题的关键,学生要从问题中看出需要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难度较大。
在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的设计上引发了国内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时代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再认识。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9分)
正确答案
①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辨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③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面向未来,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9分,每小点3分)
本题以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和会徽的设计引发的国内争论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点。题中提出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这三种态度结合材料一一分析即可。分析的态度即分出精华和糟粕并分别对待。开放的态度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前瞻的态度即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仔细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0分)材料一: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三: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道理?(4分)
(2)根据材料二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4分)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三中“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4分)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8分)
正确答案
答:(1)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分)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分)
(2)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分)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2分)
(3) “脊梁”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
应这样挺直 “我们的脊梁”: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分)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2分)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是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分)
⑤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2分)
略
(13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5分)
(2)结合漫画,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
正确答案
(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照本宣科地承袭传统文化的现象。(5分)
(2)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应持有的正确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8分)
略
(6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而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由于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6分)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3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3分)
试题分析:材料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材料中“由于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归纳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解答此题是应着重把握关键句,并注意理论与材料分析相结合。在解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应会联想到两个方法论要求,这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需认真对待。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