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8’)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2)图示时间为     ,北半球节气为       

(3)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5)此时A点昼长为   小时,B点昼长为   小时。

(6)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正确答案

小题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2分)

小题2: 6月22日 夏至 ;(2分)

小题3:66034’ 46052’;(4分)

小题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分)

小题5:12 24 (3分)

小题6:变小(短) 变小(3分

试卷分析:

小题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面。

小题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

小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小题5:图示A点位于赤道,故昼长为12小时;B点出现极昼,故昼长为24小时。

小题6:夏至日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故北半球出现昼变短,夜变短,而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弧CAD为晨昏线;当天夜晚E地观察北极星,北极星的高度约为40°。),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此时C点是     点钟、太阳高度角是      

(2)此时以       和       经线将地球分为两个日期。

(3)此刻太阳直射点坐标是                             ,赤道上西半球夜晚的范围是                       。

(4)A地昼长为       小时。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分布情况是                    

                                                                      

(5)一架飞机按最短距离由F飞向B,其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18    0°(2分)

(2)135°W、180°(2分)

(3)23.5°N、45°E    160°E往东到45°W(或45°W往西到160°E)(4分)

(4) 18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4分)

(5)先西北,后西南。(2分)

试题分析:(1)图示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在E点观测北极星高度40°,即当地纬度40°N,故判断图示位于北半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顺着自转方向,C点即将进入夜半球,故判断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分界两个日期的两条经线始终为180°经线和0时,根据图示C点为18时,可推算图示0°经线为9时,可计算0时的经度为135°W。(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既有经度又有纬度,图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12时所在经线,根据C点为18时,推算12时所在经线为E点所在经线为45°E。赤道上始终为昼夜平分,故夜半球为18:00—6:00,即图示C点向东(逆时针)到D点,经度为135°E----45°W;西半球的范围为160°E向东到20°W,两者交集,范围为160°E向东到45°W。(4)图示A点即为经过昏线的日落时间为21时,故A点下午时间为12:00---21:00,为9小时,故昼长18小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5)从F经过E点到B点,飞行方向从南北方向上看,先接近北极点,后远离北极点,说明先向北后向南,从东西方向上看,始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晨昏线分布的基本规律判断二分二至日,和晨昏线图上时间计算的6点或18点位置;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结合经纬网判断最短距离的运动方向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为太阳光照图,中心点为北极点,最外侧大圆为赤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时节气是__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 。

(4)此时A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北极点的昼长为_________时。

(5)此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

(6)地转偏向力A地_________D地(填>或<),此日昼长A地_________D地(填>或<)。

正确答案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略,逆时针)

(2)此时节气是__夏至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23°26′N____ 。

(4)此时A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昼夜等长 12时__,北极点的昼长为___24___时。

(5)此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90°_____。

(6)地转偏向力A地______<___D地(填>或<),此日昼长A地_______<__D地(填>或<)。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1)北半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2)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纬度23.5°N。(4)图示A点位于赤道上,故昼长12小时。北极点出现极昼,昼长24小时。(5)D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故正午太阳高度为90°.(6)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规律: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纬度越低,地转偏向力越小。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故D点昼长大于A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经度为_____;此半球为______(南、北)半球。

(2)A、B、C三处中线速度最大的一处为__________;C点线速度约为A点线速度的_________。

(3)图中C转到D需_______小时。

(4)B点位于C点的_______方向。

正确答案

 (1)10°E;北。

(2)A;一半。

(3)2_小时。

(4)东南。

(1)根据经度的分布可知A在20ºW以东30º处的经度是10°E;越向北,纬度越高,所以是北半球。(2)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3)经度变化15º,时间相差1小时。(4)本题根据经纬度判断方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图中标绘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小题2:地球运行至A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上,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节气)。

小题3:请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A至C,安徽省白昼长短变化。

正确答案

小题1:逆时针方向

小题2:赤道 春分

小题3:由A至B,(昼长夜短),白昼越来越长;由B至C,白昼越来越短,(但仍然昼长夜短)。

小题1:地球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小题2:A点是春分,太阳直射于赤道。

小题3: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8分)

小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小题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                    带。

小题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多项选择)

小题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C

小题1:北温带

小题1:太阳直射点从MN移向EF,极夜地区扩大;直射EF时,南极圈以及以南地区极夜;太阳直射点从EF移向MN,极夜范围缩小

小题1:ABD   

小题1:35°N     热带 寒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此时图中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5°。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               。(2分)

(2)此时甲地地方时是     点,北京时间是     点,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小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      区到东12区。(4分)

(3)该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若极地附近的极昼范围扩大,则上海昼夜长短的变化为                       。(3分)

(4)如果这一天是农历十五,甲地的人们还需要等待约      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一轮圆月。(1分)

正确答案

(1)南纬15°,东经30°(2分)

(2)6  18  13 西十(4分)

(3)44度 南纬75度及其以南地区 昼渐短,夜渐长(3分)

(4)12(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左侧是黑夜、右侧是白天确定通过甲、乙的是晨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因此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纬15°纬线上。图中标注经度自西向东减小,标注的是西经,得到甲的经度为西经60°,甲点在赤道上,赤道上终年昼夜长短相等,地方时是6点日出,东经30°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2)甲地地处赤道,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比甲地早12个小时,因此此时北京时间为18点;乙地在西经67.5°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说明乙地5点30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就应该是18点30分,昼长就应该为13个小时。北京时间是18点,西十区时间是0点,此时西十区至东十二区处于同一天。

(3)该日太阳直射在南纬15°经线上,上海大致在北纬31°,两者相差46°,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90°-46°=44°。太阳直射在南纬15°经线上,北纬75°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南纬75°以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若极地附近极昼范围扩大,说明太阳直射点还在向南移动,南半球的白昼继续变长,上海地处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变化情况相反,故上海的昼变短,夜变长。

(4)农历十五,整个晚上都可以看到月亮,18点月亮在东方地平线升起,早上6点在西方地平线上落下,甲地目前为6点,所以再过12个小时看到东边升起一轮圆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如果图中C点的经度为1200E,那么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6月22日  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纬度为       ,经度为    

(2)图中C点的夜长为      小时,B点的夜长为   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

(3)描述这一天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分布规律:(2分)

正确答案

(1)4时 23.50N 1200W 

(2)8 12 晨 

(3)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试题分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两条相邻经线的经度差是300,C点的经度为1200E,那么1500E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经计算1200E的地方时应为4时;因此日是6月22日,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50N,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的经度为直射点的经度,经计算是1200W。第(2)题因C点的地方时是4时,又因C点位于晨线上,所以4时也是C点的日出时间,那么经计算C点的夜长为8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所以夜长始终是12小时;因随地球的自转,经过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时,是从夜晚进入白天,所以应为晨线。第(3)题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一天,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达最长,夜达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点评:本题考查光照图中地方时的计算、直射点的经纬度的判断、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分布规律,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光照图中地方时为6时、12时的经线及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会描述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该活动号召大家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关上灯,并做出一个环保改变,同时动员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环保行列。2012年地球一小时的主题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从斐济开始,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城市率先熄灯,欧洲、美洲等国的城市紧随其后。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1)当新西兰和斐济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是        ,图中5个城市中最接近正午的是         

(2)关于以上5个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5个城市均在大陆西岸

B.伦敦与雅典的气候特征一致

C.雅典和惠灵顿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近

D.莫斯科与旧金山昼夜长短变化一致

(3)当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家住北京的李华观察到太阳方位与该图大致相符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位于东半球和昼半球且昼夜等长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活动时间选择安排在当地时间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点30分至21点30分关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6时30分(2分) 莫斯科(2分)  (2)C  (2分)  (3)D (2分) (4) 20°W~142.5°E(2分) (5)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均在春分日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20点30分至21点30分均为黑夜,保证了熄灯活动的进行。(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地球一小时”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太阳的视运动、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五个城市所在的时区,新西兰和斐济位于东十二区,北京为东八区,根据时区间区时的换算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至少莫斯科不在大陆的西岸,排除选项A; 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雅典是地中海气候,故可以排除选项B; 莫斯科比旧金山纬度高,其昼夜变化幅度较大,选项D也可以排除。从图中不难看出雅典和惠灵顿的纬度数基本相当,只不过分属于北、南温带,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都等于黄赤交角的二倍=46052´。第(3)题,通过第(1)题的计算可知当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为16时30分,正值下午,太阳应该偏西偏南,故选D。第(4)题 东半球是指的200W向东到1600E, 进行该活动时应该正值春分日前后,各地都6:00日出,18:00日落,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通过时间计算昼半球的经度范围是37.50W向东到142.50E,取二者的交集即可得出答案。第(5)题,这一活动之所以安排在当地时间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进行,是因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均在春分日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20点30分至21点30分均为黑夜,保证了熄灯活动的进行。

点评:本题的关键点:第一是不同时区之间的区时换算。第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南北温带都等于黄赤交角的二倍,热带地区=一个黄赤交角+当地的地理纬度。第三掌握太阳视运动规律。第四东西半球的划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地球运动示意图,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坐地日行八万里……”,“坐地日行”实际指的是           ,“八万里”指的是       

(2)地球公转到位置②时,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

(3)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过P点时,太阳直射点   

A.正向南移    B.正向北移 C.在南半球   D.在北半球

(4)每年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而我们非常寒冷;每年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而我们非常炎热。请说明理由。

(5) 地球从位置④一①-②的运动过程中,荆州市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某日下午,在荆州中学放学回家的小明感觉到寒风袭人、夜色也比前些天更快的降临了……,此日地球运行的时段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正确答案

(1)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的赤道周长(2分)

(2)夏至   慢(2分)

(3) BD(2分)

(4)地球南北半球的热量差异是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的,我们位于北半球,一月初,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们就寒冷;七月初,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我们就炎热。(2分)

(5)昼渐长、夜渐短    C  (3分)

试题分析:(1)地球自转产生了地面事物的运动。8万里即赤道的周长。(2)根据图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夏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较慢。(3)结合上题分析,P位于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4)影响地面辐射的直接原因是太阳高度,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南北半球各地的热量差异。(5)图示④一①-②的运动过程为冬至日—春分—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故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放学时寒风袭人,反映为冬季,而夜色降落更快,反映昼长变短,故判断为秋分日到冬至日的③—④。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轨道图上的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该图为北太平洋周边区域图,图中AB为晨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晨昏线AB是晨线还是昏线?此时北京时间为几点钟?地球上今天的经度范围约占全球的几分之几?(3分)

(2)图示时间内,R海域的大洋环流流向是呈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2分)

(3)P、Q两地纬度相当,但两地降水差异很大,试比较P、Q两地哪个降水多?并说明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分)

(4)图中旧金山的一月气温高于诺福克,但七月气温却低于诺福克,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5分)

(1)昏线 14点 3/4(3分)

(2)(2)顺时针方向  太阳直射点位置是(20°N,90°E)。(2分)

(3)(3)Q地降水多 Q地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雨季长;位于高大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降水多。而P地夏季虽有东南季风带来降水,但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季风,且沿岸有寒流经过,故降水少,雨季短。(6分)

(4) (4)冬季:旧金山虽然受寒流影响,但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北部冷空气的侵入,故气温偏高;诺福克虽然受暖流影响,但冬季受北部冷空气影响明显,故气温较低。夏季:诺福克不仅受暖流影响,且受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明显;而旧金山受寒流影响明显。故旧金山七月气温低于诺福克。(4分)

试题分析:该题知识跨度大,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第(1)题,因为图中等温线数值为10ºC,可判断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此晨昏线AB应为昏线;进而可推知B点时间为18时,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4时。地球上今天的范围,为0时经线到180度经线之间的范围。有北京时间为14时也可推断出0时经线对应的经度为西经90度,故地球上今天的范围为:西经90度—0度—180度,跨全球的3/4。

第(2)题,R海域为北印度洋,其洋流系统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运动。根据图形信息可计算出太阳直射(20°N,90°E)。

第(3)题,P、Q两地纬度相当,但是两地地形存在差异,附近有不同性质的洋流经过,因此两地降水差异较大。

第(4)题,旧金山和诺福克一月、七月气温的差异,也应从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掌握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及变化规律是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阳光照图(左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要求。(7分)

(1)在左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2分)

(2)左图所示这一天,图中A、B、C三地见到日出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B、C三地的白昼长短关系是          。(2分)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填纬度)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2分)

(4)右图中北半球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的时段是      (多选)。(1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正确答案

(1)略(画图1分,标注文字注记1分)

(2)C、B、A   C>A=B或A=B<C(每空1分,共2分)

(3)23°26'S(1分)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1分)

(4)B C(选择完整正确得1分)

试题分析:(1)晨昏线的基本特征: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2)左图的晨昏线分布反映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故南半球出现昼长夜短,故日出最早;而B点位于A点东侧,故日出B点较A点早。图示C点出现昼长夜短,而AB都位于北半球出现昼短夜长,且两地纬度相同,故昼长相同。(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此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4)北半球昼开始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判断为②--④时段。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晨昏线的基本特征;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在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用斜线表示)。

(2)这一天,图中A、B、C三地白昼最长的是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降低;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4)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移动。

(5)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点中,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             

正确答案

小题1:图略(晨昏线和夜半球各2分)(4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南回归线或23°26′S (2分)       43°08′(2分)

小题4:北(2分)

小题5:①  ③或③  ① (4分)

试卷分析:

小题1:晨昏线过极点,且与阳光相垂直,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

小题2: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越往南昼越长。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

小题4: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

小题5:全球昼夜平分则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判断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

是__________。

此时惠州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北半球昼长于夜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__。

(4)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赤道(2分)  昼夜平分(2分)

小题2:a b c (2分)

小题3: b c d (2分)

小题4:d  a (2分)

试卷分析:

小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故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全球昼夜平分。

小题2:昼夜长短状况看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长于夜,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段为春分日到夏至日到秋分日。

小题3:昼夜长短变化看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夜逐渐变长,即昼长逐渐变短,为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的时段,为夏至日到秋分日到冬至日。

小题4:结合前述,北半球夜长于昼,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昼逐日变长,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判断从冬至到春分。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某校(北回归线以北)地理课外小组,做了如下实践活动。如图所示,在该校操场上树立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杆高为h,0P为正午旗杆的影子,OM垂直于OP,测得OP长度为一年中最长,且为h×cot36°34′,(tg35°≈0.7  tg45°=1  tg60°≈1.732)。

(1)该小组晚上利用望远镜测得当地北极星的高度角为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M楼楼顶上要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器吸光板(真空管)合理的倾角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之间。(4分)

(3)房地产开发商在M楼南建造了一幢商品住宅楼(如图),某户居民买到了M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元旦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该房主准备就“争取采光权”向相关部门起诉,你认为他能胜诉吗?请从地理角度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30°   (2)6°34′ 53°26′(3)能。略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影长最长为冬至日,结合h×cot36°34′,即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计算当地纬度为30°N,北极星的高度即当地纬度。(2)当地为30°N根据集热板与阳光相垂直,故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可计算当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则可计算出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3)能,根据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计算南楼为69米,则楼间距应为69* tg35°,故楼间距应大约为49米左右。

下一知识点 : 地球上的大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行星地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