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秩序
- 共2344题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日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大财政预算内投入,以“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
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把“最后一公里”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重中之重来抓。
【注: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1)结合材料一,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6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支持“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8分)
正确答案
(3)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②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财政支出重点向“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倾斜,并通过多元投资机制,确保资金总量、增量提高。③积极研发“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试验区将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陆续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说明下表所列试验区政策的重要意义(8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必然带来固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要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材料中深化改革的价值选择的正确性。(12分)
正确答案
(1)①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完善宏观调控方式。(2分)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基础性)作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2分)
③有利于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手段),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投资和贸易发展。(2分)
④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决定了当前改革要有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政治勇气和智慧。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每点4分,若从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历史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角度作答也可。)
试题分析:(1)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原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要根据自贸区采取的措施具体分析,抓住关键字眼加以理解。“重监管、轻审批”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各自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出的决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是党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32分)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关乎民生冷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问题。
材料一 表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和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平均绩效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本研究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其中绩效得分[0.75,1]为A级,代表“优秀”;[0.6,0.75]为B级,代表“良好”;[0.45,0.6]为C级,代表“一般”;[0.3,0.45]为D级,代表“不足”;[O,0.3]为E级,代表“匮乏”。
材料二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惠及1 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加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立法,提高不同主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参与程度,建立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指出材料一中表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14分)
(3)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努力发展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10分)
正确答案
(1)1表表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北京上海良好,天津、浙江、广东、江苏一般,其他都处于不足,整体水平偏低;2区域等级不平衡,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省份优于经济落后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3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少于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距大,但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差距比人均财政收入差距低。
(2)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把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解决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2.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竞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3.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要防止市场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和资源的浪费。政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法规体系、严禁转包行为、强化监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政府既要致力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赖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又要发挥宏观调控手段总体功能,形成科学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
(3)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过程是曲折的。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社会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由于目前基础较弱,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基本公共服务满足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加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立法,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政府工作机制的形成都是在逐步调整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法规体系的建设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新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为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强大动力。
试题分析:
(1)本题是图表题,解答图表题应该遵循横向比较差距,纵向比较变化的基本原则,即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北京上海良好,天津、浙江、广东、江苏一般,其他都处于不足,整体水平偏低;区域等级不平衡,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省份优于经济落后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少于人均财政收入,地区差距大,但人均公共服务支出差距比人均财政收入差距低。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目类型认识类,问题指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解读设问,可以得出一对关系,四层意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存在国家宏观调控能够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四层意思,第一层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缺点;紧接着第四层,政府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赖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又要发挥宏观调控手段总体功能。
(3)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努力发展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知识,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然后结合设问回扣材料进行分析,即分别对应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社会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由于目前基础较弱,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基本公共服务满足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加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立法,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政府工作机制的形成都是在逐步调整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法规体系的建设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进一步完善了新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为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强大动力。
( 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 年——2013 年我国粮食产量及政策变化图(万吨)
材料二 统计数据显示,从 2009 年起,我国粮食总体转为净进口。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稳定国内粮食价格,能一定程度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材料三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耕地达600 多万亩。与此同时,随着征地规模和被征地农民数童的逐年增加,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逐年增多,导致涉及征地的信访居高不下,个别地区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人士指出,“这既与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有关,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不足、有效的纠纷调处和栽决机制缺乏有关”。
(l)请描述材料一中我国粮食生产呈现的态势。( 1 分)并分析其经济原因。( 9 分)联系材料二,从《 经济生活 》角度简要说明保障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 分)
(2)运用《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地方政府应如何避免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 12 分)
正确答案
(1)态势: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在波动中增长的态势)(1分)经济原因:①通过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3分)②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3分)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3分)意义:①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分);②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分)
(2)①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征地行政行为,严禁滥用征地权。(4分)②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征地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征地补偿、安置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协调推进,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4分)③自觉接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征地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4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首先第一问,要求描述材料一中我国粮食生产呈现的态势。回答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加以用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然后回答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可以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回答。第三问,回答保障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通货膨胀、粮食基本自给等方面,所以考生可以从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回答。
(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即回答政府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主要强调了涉及征地的信访居高不下,个别地区群体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征地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请回答:
(1)“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2分)这只手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6分)
(2)“看得见的手”是指什么?(2分)为什么需要这只手(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①“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 2分。
②优点:2分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局限性:4分
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
(2)①“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2分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比喻的形式考查资源配置的方式。“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依据课本知识回答优缺点即可。“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回答宏观调控的优点即可。
点评:此类考题,考查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知识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类型经常出现在高考题型中,应引起重视。关键是理解比喻的内涵。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