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共3229题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液为淋巴,不含红细胞,A错误;
B、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即包括细胞内液、A液、B液和C液,B错误;
C、二氧化碳是在细胞中产生的,所以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3组织细胞,C正确;
D、结构1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2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A正确;
B、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
C、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终汇入血浆中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D、由于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渗出,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①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A错误;
B、②是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排尿量,使组织液渗透压下降,B正确;
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①、②、④内pH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不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图I为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图Ⅱ、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回流进血浆进而判断,Ⅰ中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D表示淋巴,A错误;
B、血浆中中含有7%-9%的蛋白质,则蛋白质水解酶一般不能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图Ⅱ中a表示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b表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可构成突触,图Ⅲ中e长而分支少,也为轴突,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在图Ⅱ传递方向为a→b,Ⅲ中是c→e,D错误.
故选:C.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小肠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肌肉注射主要是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正常情况下,胰腺的静脉血中不会含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胰岛素为激素,可存在于血浆,A错误;
B、胰蛋白酶为消化酶,存在于消化液中,不会存在于血浆中,B正确;
C、葡萄糖是内环境的成分,可存在于血浆,C错误;
D、氧气是内环境的成分,可存在于血浆,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葡萄糖、氧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血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中,并非都能渗出,C错误;
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还需通过多种系统和器官的共同配合,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健康人体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相互转化的关系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液为细胞内液,其中含尿素但不含麦芽糖酶,A错误;
B、乙为组织液,可能有抗体和维生素C,B正确;
C、乙液与丁液的成分最相似,C错误;
D、过程①需要跨膜转运,D错误.
故选:B.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在各系统起调控作用的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细胞,消化系统为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但不起调控作用,①错误;
②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需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要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呼吸系统为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但不起调控作用,②错误;
③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但对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③正确;
④人体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大多数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④错误;
⑤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都需要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循环系统为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但不起调控作用⑤错误;
⑥运动系统不直接参与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⑥错误;
⑦生殖系统不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⑦错误;
⑧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的物质交换过程,但对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⑧正确.
故对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各系统起调控作用的是③⑧.
故选:C.
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层生物膜.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
正确答案
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4)5
(5)无机盐、蛋白质
解析
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4)5
(5)无机盐、蛋白质
图中A、B、C表示三种体液,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A、B、C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将导致体液______增多;HIV能特异性攻击______细胞.
(2)如果①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发生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______,此时______(激素)分泌量会降低.
(3)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______,共有______种.如果要观察核酸的分布,可以用______染色剂染色.
正确答案
解:(1)图中A为血浆、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其中A和C属于内环境;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释放组织胺,增多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回流受阻,C组织液增多;HIV入侵人体后,能特异性攻击T淋巴细胞.
(2)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相对较低,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③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3)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核苷酸,共有8种(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甲基绿-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因此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
故答案为:
(1)A和C C(或组织液) T淋巴细胞
(2)肝糖元 胰岛素
(3)核苷酸 8 甲基绿-吡罗红
解析
解:(1)图中A为血浆、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其中A和C属于内环境;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释放组织胺,增多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回流受阻,C组织液增多;HIV入侵人体后,能特异性攻击T淋巴细胞.
(2)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相对较低,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③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3)核酸水解的初级产物是核苷酸,共有8种(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甲基绿-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因此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
故答案为:
(1)A和C C(或组织液) T淋巴细胞
(2)肝糖元 胰岛素
(3)核苷酸 8 甲基绿-吡罗红
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故选:C.
(2015秋•桐城市校级期末)如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3液成分与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至少需要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共3层膜,3层磷脂双分子层,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与组织液相比,3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5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多,④正确;
⑤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⑤正确.
故选:D.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______.
(7)胰岛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如果图所示为胰岛组织,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时(如饥饿时),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营养不良可以使血浆蛋白含量血浆,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肿胀,形成组织水肿,过敏反应也可以造成组织水肿.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为静脉端,A端为动脉端,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7)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时,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
(1)②③(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5)二氧化碳、尿素等
(6)核糖体
(7)增加
解析
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营养不良可以使血浆蛋白含量血浆,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肿胀,形成组织水肿,过敏反应也可以造成组织水肿.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为静脉端,A端为动脉端,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7)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作用,A端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较低时,B端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
(1)②③(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等
(5)二氧化碳、尿素等
(6)核糖体
(7)增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