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共2143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被正式确定为法定假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植,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所生之子为庶子。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明扫墓”的习俗,与我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臣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宗法制。
(2)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特别是保证了王权的稳定,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被历代王朝所继承。
(25分)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7分)并且列举 “群雄竞起”的表现。(2分)
正确答案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等级森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续性。(答到四点可得8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还移风易俗,使得社会风尚发生变化。(答到四点可得8分)
(3)西欧崛起: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4分,列出其中4点即可)美国崛起: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3分,列出其中2点即可)“群雄竞起”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的崛起。(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我国夏商周时期,这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阶段。主要的特点是家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是趋向集中。(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巨大变革。(3)西欧崛起的因素可从西欧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美国的崛起与美国的独立战争后确立的民主制度、美国内战、三次科技革命和不断进行的制度创新有关。目前的群雄并起说的是多极化的表现,学生依据教材列举即可。
(16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
正确答案
(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2分)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分)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分)
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后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4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12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予土地。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及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大意是说:古代为王者制订了官禄和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公五个等级···············,天子的土地有一千里,公和侯的属地有百里,伯的属地有七十里!材料二大意是说:周天子分各诸侯王到各地,诸侯王需按时朝拜天子,对周天子尽相应的义务,服从管辖和调遣。(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征伐。
(2)根据材料信息“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体现了宗法制的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读图:
请回答:
(1)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有何积极影响?
(2)图二所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被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原因何在?
(3)图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后代王朝的土地制度相比有何不同特点?造成其瓦解的时代因素有哪些?
(4)图四可以体现出军机处的什么特点?军机处的设置使清朝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广阔,是当时的大国;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稳固西周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2)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特别是保证了王权
的稳定,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3)特点:土地国有,不得转让和买卖,耕作方式,耕作者的地位都不同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私田的大量出现,各诸侯国变革征税制度,实行变法等。
(4)军机处结构简单,只有几间入值房舍,内部陈设简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
第(1)问注意“影响”只答积极方面。第(2)问从图示中可知该制度是宗法制,其特点及被继承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第(3)问首先推断该土地制度是井田制,那么,其特点和瓦解因素也就好答了。第(4)问可结合课本知识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材料三:(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标志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变化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正确答案
(1)变化: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标志:启继承王位。
(2)关系:上下级关系。
义务:服从周王室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现象: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
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壮大,分封制崩溃。
(1)材料一反映出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材料二反映出的是“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它由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为开端。
(2)本题难度不大,材料三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的周天子和诸侯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因为周天子封给诸侯土地、人口,那就是诸侯作为臣子必须向周王尽自己的义务。(3)材料三很明显能看出周初周天子的地位极大,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材料四也不难看出到春秋时期,各地的诸侯也纷纷称“王”,不再把周天子当成一回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势力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协调、对政府的权力是放纵还是制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体现了周朝分封制的瓦解,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所封子弟纷争局面。(2分)
材料二、宋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有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置转运使将大部分赋税转运中央,这些措施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是却也埋下了地方积贫积弱的隐患。
材料三、美国独立之初,只是一个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为邦联制。由于各州各自为政,比如:南北方各州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政策,这成为英国攻击美国的软肋;而各州发行货币等政策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秩序的动荡,最终引发了谢司起义。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分封制和邦联制,宋朝地方制度各有什么不足之处(2分)。
材料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有权,而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另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
(3)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宪法中处处都有多方妥协的痕迹,请从材料中加以概括。(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应如何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
正确答案
(1)因为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分),比如:可以任命官员,即人事任免权在诸侯手中,与周天子没有关系;经济上可以征派赋役、铸造货币,掌握经济大权;军事上有自己的军队。这很容易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甚至周天子,而各诸侯为了争霸就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学生需要答出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给1分;其他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2分)
(2)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和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体制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需要加强中央集权(1分);
材料二中宋朝的政策埋下积贫积弱的隐患。(1分)
(3)(2分。)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享权,而州也有教育、治安的专有权,征税则属于联邦与州共享,这说明了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的妥协;
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考虑到大州的利益,而参议员由每州州议会选举两名代表,这考虑到小州的利益,这说明了大小州的妥协;
另外还有五分之三的条款,这是考虑到南方蓄奴州的利益,是南北方的妥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4)地方权力过大社会动荡,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1分)
中央过度集权不利于地方自主发展。(1分)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定,又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略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一中,从图一、图二到图三表明我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国政治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行省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由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再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3分)
(2)经验:推恩令;置刺史。(2分)
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 (4分)
(3)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物,权力受中央制约;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3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3分)
(4)趋向: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每点1分,共2分,任答2点。)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读取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一中“西周分封形势图”和“齐”等诸侯国可以判读出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图二中“秦朝疆域图”和“南郡”等郡名可以得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图三中“郡国界”的地图图例以及“高密国”“北海郡”等可以得出当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而这个时期应该是西汉初年。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势力过于强势,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置刺史等一系列的措施;而北宋之前,也是地方势力过于强大,因此宋太祖从兵权钱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特点,要注意材料中国“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行省官员……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这几句关键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就比较简单了,只是知识的再现。
(4)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得出秦、汉、宋三代都在削弱地方势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从秦、汉、宋三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在不断创新发展;无论何种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势力都在削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分)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8分)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
(2)臣属关系。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一些诸侯国实力强大,王室衰微。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直接找出答案;(2)本问题其实就是分封制下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即可;(3)材料三中文字说明诸侯王敢公然反抗周天子的命令,甚至直接对周天子进行人身攻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以找出其原因所在。
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