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共2143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6分)
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2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正确答案
(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采用‘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回答;第二小问,抓住分封制下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长官选拔的积极影响回答。(2)第一小问,图 1 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的集中;第二小问,图2 中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被废除;第三小问,抓住中国古代皇权不断集中的趋势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4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你认为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3分)
(4)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2分)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2分)家庭关系和睦。(2分)
目的:维护社会稳定,(2分)巩固封建统治。(2分)
(2)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分)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思想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新变化:婚姻自主;(1分)男女平等;(1分)家庭民主。(1分)
(4)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国家的政治变革;(2分)
思想观念的转变。(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六世同居”概括出 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 “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概括出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不曾折箸争吵过” 概括出家庭关系和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古代宗法制有关,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的中国,从政治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推动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上看,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而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注意材料出处《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废除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这为摧毁封建家庭伦理制度、建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式婚姻家庭提供了法律保证。
(4)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家庭变革属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变革密切相关。具体可概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治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2分)此制度的定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2分)元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所学的地方制度,并举两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4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2分)定义: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先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分)
(2)郡县制;(2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2分)
(3)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4分)
(4)疆域辽阔;(2分)行省制度(2分)
(5)如分封、郡县、郡国并行、节度使、行省(3个即可,2分) 郡县、行省(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分封制;依据材料及所学分封制是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先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一种制度。
依据材料中“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廷尉议是”,可以看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依据材料中“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依据“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可以看出分封王侯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对抗中央的局面,影响了中央集权。
依据材料中“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推行了行省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材料一反映了分封制;材料二反映了郡县制;材料三反映了郡国并行制;材料四反映了元的行省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推行有利的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 4: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2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4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
(4).依据材料5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制度:分封制(2分)。
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任答两点均可得满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答出郡县制即可得满分。)
(3)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每点2分,满分6分)
(4)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每点2分,满分6分,摘抄原文亦可得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
(2)旨在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紧扣史料,逐条列举。
(3)“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 “变”。
(4)注意材料信息“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点评:本专题重点主要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措施及影响、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及影响。难点主要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湖南某地刘氏宗祠落盛典礼 图二 湖北某地王氏宗族陵园碑文设计图
图一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2010年湖南邵阳市某地,由六位刘氏宗族人共同捐资500多万元,在原宗祠遗址上依据原貌复建了刘氏宗祠,来自本地以及省内外4000多位刘氏族人参加了宗祠及公馆落成典礼。
图二 湖北宜昌市某地王氏宗族于2007年发起重修王氏族谱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族谱修编委员会,历时三年多,于2011年清明节编修成了王氏族谱。族谱中厘清了本族世系,重续族规家训,为以往和当代本族名人立传,组建了王氏宗亲联谊会,公推会长,成立王氏宗亲慈善帮扶基金,并决定修缮王氏陵园。图为陵园碑文图。
图三 海峡两岸王氏后裔共祭闽王 图四 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图三 唐末乱世中,河南光州固始县琅琊王氏中的一支部队由王审之弟兄率领,为朝廷四处征战,来到福建,五代时建立了闽国。王审之继承王位,治闽30年,对福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开闽第一人”、“八闽人祖”。王氏后代遍布港、澳、台和东南亚。福州和固始政府多次举办过闽王文化节。
图四 癸巳年(2013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华建敏,台湾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代表,全国各省区市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共约一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现场公祭人文始祖黄帝。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认识。(限250—300字以内。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社会现象:传统宗法文化(宗族思想、祖先崇拜、根祖文化)盛行。
认识: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肯定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不能一概视为封建文化的卷土重来。
(1)通过忆颂先祖功绩,颂扬先祖品德,激励后辈上进,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通过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进行宗族成员间的互助,和谐族人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祭祀、礼仪、孝文化等。
(4)通过大型公祭和宗族内祭拜等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5)同祖同源的血脉亲情是联系和团结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也能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感。
(6)族谱中的许多记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都有一定的作用。
克服消极作用:传统宗法文化存在父权家长制、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不利于实现社会平等;某些家规和族规侵犯人权,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国家相悖;容易形成狭隘的宗族观念与小集团意识,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些族谱记述往往溢美掩恶,客观性存疑。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有其它言之有据的答案也可给分;可以按以往高考开放性试题
实行等级给分。)
此题实际上是评价宗法制文化的现实影响。从积极影响方面看,图一、二反映出宗祠和族谱这两种宗法文化载体,对族人关系的影响;图三反映出宗法制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图四反映出宗法制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据此展开论述。从消极作用方面看,传统宗法文化下重男轻女、父权家长独断专行、狭隘封闭,这些与人人平等、个性自由、开放的和谐社会是相违背的,据此展开论述。
(24分)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4分)。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蝎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6分)。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正确答案
(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秦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
(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2分)。
不同点: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2分)。
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3)局限: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
原因: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去凝聚。而希腊以商品贸易为主,需要一个自由平等的制度去维护。(4分)
试题分析:(1)本小题选自2011年浙江文综卷。深厚的贵族色彩、“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主要指分封制、宗法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概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贴切,但包括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朝议制等。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政治权力有一定的分权、分散性;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主要强调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性。
(2)对比材料二、三,明、清两朝政令的发布,主要是程序、方式上的不同;而政令内容的最终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不过,出题者在不同点这一答案上,有一定的简单、武断的不足,因为不同点答成政令发布的程序、方式不同更贴切。虽然出题者给出明清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表面现象),本质上蕴含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3)关于古代希腊民主的局限性,学生易很容易据材料误答为“古希腊民主存在很短的时间,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这样太笼统、抽象,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具体概括为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等,并用具体的课本上的史实进行简要说明。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不同特点,一是专制,一是民主,其主要原因可从经济基础上去探究,即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古代希腊是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占主导。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表面一样。因此“有衡”对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由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是如何体现这种“均衡”的?(8分)
正确答案
(1)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分)
(2)英国:议会和内阁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首相可以采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4分)
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可直接写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别是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材料二问题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归纳出英、美两国在权力制衡方面的表现即可:英国:议会和内阁制衡。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首相可以采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制衡;三者分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建立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约束限制行政权从而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尽管各国代议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但其实质或本质则根本相同。而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突出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特征是权利的高度集中,它与近代西方权利的分权制衡根本不同。
(36分)规范应用史学方法,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止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出现武断、附会和诈伪的有效武器。
方法一:提取史料信息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如图,铭文大意为:
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shǐ)说,你用(宣誓效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阅读这段材料,从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哪些信息?(8分)
方法二:归纳历史事实
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依据材料,说明归纳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有人认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立法的方式完成从“人治”向“法治”的过程。依据英法美等国的历史事实归纳说明这一观点。(8分)
方法三:辨析正谬与真伪
谋求日本国民之安全,同享万邦共荣之乐,这乃是皇祖皇宗之遗范,也是联所眷眷不忘者。此前日本帝国之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自立和东亚地区的安定,至如侵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固非联的意愿。然而交战已历四年,虽然陆海军将士勇敢善战,政府和官员励精图治,一亿国民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再加上敌方最近使用残酷的炸弹(原子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裕仁《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注:“联合公告”即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该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阅读材料,指出《终战诏书》中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10分)任选其中一条予以批驳。(2分)
方法四:比较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以下表格(6分)简述你对于这一比较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了燕国,授土授民。(4分)
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并镇守疆土。(4分)
(2)寻找同类的历史现象,归纳研究得出历史结论。(2分)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2分)
法国:通过《拿破仑法典》(《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2分)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2分)
(如仅答出:都通过了宪法性质的文件,都建立了代议制政府,而没有归纳史实,得2分)
(3)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答出5点即可得10分)
①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日本的安全和政治经济自立。(2分)
②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东亚地区的安定和“共荣”。(2分)
③日本并不想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2分)
④只提“交战四年”无视侵略中国的事实和中国人民的抗战。(2分)
⑤只提原子弹造成日本的伤亡,回避日本对别国的侵略暴行。(2分)
⑥对日本国民宣称“终战”,拒不承认侵略战争失败而投降的事实。(2分)
批驳(史实准确,说理充分,观点正确即可得2分)
(4)填表:
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2分)
②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上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2分)
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2分)
认识:建国以后,中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苏联的经济模式。特定的时期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长远看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问题与弊端。(表达出两点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材料信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召公奭分封于燕;分封制的内容是授予土地和人口;召公奭要向周天子宣誓效忠。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是:“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即寻找同类的历史现象,归纳研究得出历史结论。第二小问通过列举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献论证题干的观点。
(3)分析材料,指出《终战诏书》中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如“日本帝国之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自立和东亚地区的安定”;“侵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固非联的意愿”等等。并选取其中一条予以批驳论证。
(4)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体制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长远看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问题与弊端。
(14分)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二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概括这一制度的弊端。(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有何创新之处?(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6分)
正确答案
(1)制度:分封制。(2分)弊端:造成诸侯争夺王权,周朝开始衰败。(2分)
(2)创新: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实行中央集权。 (4分)
(3)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障民主。(6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得出周朝的政治制度应为分封制,结合所学就能得出弊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本题关键在于找到与书本知识的切入点,利用基础作答。
(2)依据材料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结合书本知识郡县制的特点: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由此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侧重考察基础知识。
(3)依据材料三美国存在的两个政府即为中央和地方,几个分立的部门也就是三权分立,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有利于联邦政府的巩固,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相互制约,能有效的防止专制独裁,更好的维护民主制度。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正确答案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本题比较新颖,以“家谱”这种形式来考查宗法制度,要求比较高,注意语言表述也要得当。第(1)问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第(2)问注意紧扣材料,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第(3)问注意从一分为二角度展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