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表格信息和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随葬品特点变化的认识。

正确答案

随葬品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古人有灵魂不死和孝的观念,具有迷信色彩。(3分)

随葬品因主人的地位不同而有差异,说明古代贫富差距明显。(3分)

随葬品伴随时代发展特点有变化,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不断变化。(3分)

人殉的逐渐消失,反映出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渐接受了中原先进的文明)(3分)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一使用随葬品的原因即随葬品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古人有灵魂不死和孝的观念,具有迷信色彩;二由“平民墓葬中随葬品多为陶器,而王公贵族墓葬中则多见各种青铜礼器”可以得出不同身份等级的人随葬品数量不同,反映出随葬品因主人的地位不同而有差异,说明古代贫富差距明显。,三随葬物品经历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种类较多的演变可以得出随葬品伴随时代发展特点有变化,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不断变化;四明清结束殉葬制度可以得出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4分)

(2)图三和图四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6分)

(3)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和郡县制。(2分)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2分)

(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分)结果:郡国并行制实施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2分)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3)影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3分)

试题分析:(1)从图一中有宋,齐,燕,鲁等字样,可以反映出分封制的特征,图二是秦代疆域图,有大量郡出现可知这是郡县制的反映,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2)图三展现了汉初的郡国并行政体,图四所示是元代的行省制,统治者采用这两种模式的目的相同,即巩固封建统治,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郡国并行制实施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

点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权力组织方式,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地方管理体制紧密相连,分封制下地方分权严重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在经过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失败后,郡县制模式的优越性开始表现出来,此后郡县制得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程度也得以增强;在经过唐宋对郡县制的变革后,元代实行了行省制,更为成熟的地方管理模式出现,地方再也未出现能和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中央集权得以极大增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后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5分)

发展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2)问题与结果: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2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自古至周天下封建”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是指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是指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是指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后来元朝实行行省制。发展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陵迟不救者三代”和“后乃谋臣献 画,而离削自守矣”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再抓住材料中“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

(3)抓住材料中的“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和“此民 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逐一对照分析概括: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

(4)从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以及宋元时期避免郡县制的弊端来获得认识: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材料二: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政权有何影响?

(2)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

(1)初步形成分封制度,对商特别是西周分封制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反映出: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破坏和削弱。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同时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于是“礼崩乐坏”。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含义及影响的理解。分封制的形成对后世的地方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存在的基础是周王有绝对的实力,但随着周王实力的削弱,分封制就无法推行下去,只能走向崩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9分)

(2) 据材料二,尝试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9分)

正确答案

(1)宗法制。特点:推行分封制度,其中以同姓诸侯为主;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族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合一。(9分)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以专制和暴政为特征,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违背人性,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9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树状图体现了西周的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合一。族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依据材料中的“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可以概括出君主专制制度违背人性,具有独断性,以专制和暴政为特征,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据文献记载

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1)材料1中图一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

(2)材料1中图二反映的山东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始于何时?

(3)通过材料2可以看出,以上所述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1)分封制。

(2)郡县制。秦朝。

(3)权限: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

试题分析:(1)依据图一中的“齐、鲁、卫、晋”,可以看出是分封制,今天山东大地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其渊源也是来自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推行。

(2)依据图二中的“大泽乡”、“南郡’等词,可以判断为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就已经推行,秦朝时期将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分为郡——县——乡——里、亭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3)依据材料中“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可以看出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设置官吏,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赋税政策;地方的独立性很强。依据材料中“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可以看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和调动,不得世袭,且要绝对服从中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材料二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材料三 幽王时边境空虚,犬戎东侵,周师大败。但幽王竟不顾犬戎的进犯,却于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与诸侯会盟兴兵讨伐申国,企图杀害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于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缯等国举兵攻周。周幽王急“举烽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周天子会如此称呼诸侯?(2分)

(2)材料二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什么“诸侯悉至”?(2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诸侯对周天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5分)

正确答案

(1)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不仅同姓贵族分享着大大小小的特权,而且异姓贵族又与王族互通婚姻,建立起姻亲关系,所以周天子会有这种称呼。(2分)

(2)分封制规定,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随周王出征。(2分)

(3)从“诸侯悉至”到“诸侯不至”,一方面说明周幽王荒淫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周末年诸侯势力逐渐强大(5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2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分)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2)政策:重农抑商。(3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3分)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2分)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3分);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3分)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3分);供应子女求取功名(3分)。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可知其治理方式是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可以根据上一问并结合所学知得出,即注重血缘关系。原因:从材料一中的“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可知由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会有上述结果的出现。

(2)政策: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回答,所以由材料二中的“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等信息可以看出其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 目的:应该从明朝统治者自身的统治出发去思考,即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由材料三中的“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从材料三中的“广州十三行”可以想到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下,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题目要求“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四中的“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古代商人致富后,其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和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使得资本主要流向商业以外的领域,故会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西汉时期)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描述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血缘、门第.(2分)

(2)察举制(2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4分)

(3)影响:科举制成为官员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崇尚读书的风气;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公平;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8分)

试题分析:(1)公、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有了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一般的赏罚对当时的公、卿利益触动不大。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特点。

(2)“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联系汉代实行察举制,地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3)注意科举制的影响: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正确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本题考查历代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以及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历史。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整理回答;第(2)问先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信息,然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角度分析影响;第(3)问带有总结性的特点,根据前面的回答可以总结出其特征。

下一知识点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