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共2143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接折:军机章京将官员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述旨: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并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交发:皇帝朱笔改定奏折,军机处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封柜: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收柜题封。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4分)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4分)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不得直接引用材料原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分封制崩溃。(4分)措施:郡县制。(2分)
(2)制度的名称: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尊。(4分)
(3)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4分)
(4)向皇帝传送大臣奏折,按皇帝旨意拟旨,下发皇帝谕旨,返还、整理、保存奏折。(2分);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作用,皇权专制达到顶峰。(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秦朝为避免这一问题而采用郡县制;(2)从材料二中的文字“朕为始皇帝”可知这一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尊;(3)从材料三中“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可知这一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在材料中的作用可归结为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4)从材料四中可以直接归纳军机处的职责。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高考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察:(1)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2)中国古代皇权是如何强大的;(3)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如选官制度,中央管理制度。希望引起学生对此项内容进行关注和归纳梳理。
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0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3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7分)
正确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f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⑤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1)准确真写相关选官制度名称及选官标准。
(2)评述选用史实准确、全面;利弊兼顾;答案组织连贯、简洁。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请回答:
(1)上述分封的诸侯共有哪几类?(8分)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4分)
(3)西周分封制对后世有何消极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封商朝降族、先圣王之后、功臣、亲族;(8分)
(2)拱卫王室,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4分)
(3)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2分)
略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图A—1、A—2、A—3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地方行政制度?(3分)
(2)图A—1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影响为什么会前后不同?(6分)
(3)图A—2与图A—1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
(4)简述图A—3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7分)
正确答案
(1)图A—1:西周分封制;图A—2:秦朝郡县制;图A—3:元朝行省制度。(3分)
(2)影响:西周时期,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推动奴隶社会走向强盛。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则表现为诸侯国不再尊重周王,出现了诸侯间相互间争夺和混战。(2分)影响不同的原因:西周时期,分封制刚刚实施,周王有较大权威,各地诸侯多数与周王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能够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下降,各地诸侯则势力增强,诸侯与周王 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周王失去对诸侯的约束作用,故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割据的混战局面。(4分)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3分)作用和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并改造了行省制度,一直发展到今天。(4分)
略
判断题: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作用是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关系,表述正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3分)及实施结果。
(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
(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
(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
正确答案
(1)统治者实行分封制。
(2)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广封刘姓子弟,以巩固西汉统治。
结果:诸侯势力强大,不服从中央号令,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3)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
(4)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①置文臣做知州;②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政事。(答“用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削夺中央大将或地方节度使兵权”可适当给分) 结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
(5)问题: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问题。不同的材料:材料五。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代防止地方分裂,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为考查主题,通过摘引历史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和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本题有五则材料,正确的解题方法应为边阅读材料边看设问,以问题统领材料,第(1)题只需阅读材料一、三、四进行同类归纳即可答出分封制;第(2)题的答案在材料三中,从“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归纳出目的,从材料三后半部分归纳出封国制实施结果;第(3)题同样方式得出答案,材料二和材料四都是加强对诸侯控制的手段;第(4)题应把材料和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结合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结果回答;第(5)题是对整个题目的升华总结,是画龙点睛的设问,一般为理论总结或认识。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7分)
正确答案
(1)标准:等级:政治标准 阶级:经济标准(2分)
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6分)
(2)民国时期: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加快;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6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确立;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分)
(3)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认社会不平等。(2分)
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2分) 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1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可以得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经济为标准的;等级是以政治为标准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思想方面的相关背景分析其原因。即:宗法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
首先要明确材料中表现的哪几个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二中体现了民国时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地主阶级等社会阶层的流动。依据所学知识,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促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的分化,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农民的破产、离村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材料三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占据社会的主体。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本题三则材料围绕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社会阶层流动分化的原因和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本问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认社会不平等。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正确答案
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农耕。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
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
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纷争的时期。可从当时争霸斗争的需要分别分析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新变化。最后得出争霸战争促使了统一局面的出现。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
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负担者;第二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三问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最后一问因素从材料四商业发展缺乏资金概括。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正确答案
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