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确立并完善于哪一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6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4分)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4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5分)

(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三省六部制、隋唐。 2分 相互牵制与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4分

(2)《十二铜表法》 1分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的基本法。限制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3分

(3)原则:分权制衡 1分 作用:分权制衡原则,既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又避免权力的高度集中,体现了民主精神,防止专制的出现。 3分

(4)特点:将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1分 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4分

(5)吸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地加以创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书省、政事堂、尚书省、门下省”即可判断出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教材的原文即可知其确立并完善于的时期及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的内容,再结合所学即可判断出其出处和相关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即可判断出所体现得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其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即可说明孙中山的学说体现的特点。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本质含义是孙中山为建立共和政体所做出的贡献,结合相关的史实回答即可。

(5)该类题需要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结合上述的共性说明对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源于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

(2)《中国民国民法典》987条规定:“女子自婚姻关系结束,六个月内不得再行结婚(代婚期制度,主要是基于这段时间内如果有子女出世,便于确定其生父。一旦妇女生产完毕,就不受待婚期制度的约束而可以自由再婚。)。”

周朝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而要保证嫡长子的权益,必须保证元配妻子的地位。所以周礼对元配妻子的规定源于宗法制度。

而宗法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以宗法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中国历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 不过,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

——摘编自百度词条

(1)古代已婚妇女长期没有自己独立的姓氏,这说明了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

——摘编自百度百科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妇女缠足在清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4分)

材料三 放足运动真正意义上拉开序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期,四川境内所办的女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天足。各地报刊争相刊载颂扬放足的文章,凡有民众聚会的场所,如书社、茶园、读报社、讲演堂,都配合进行宣传,宣传天足的文章还选进小学教科书,一批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说唱、戏剧,活跃在舞台上,使放足为荣做到家喻户晓。

—摘编自百度百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足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8分)

材料四 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大会共选出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8人,其中女性27名,占总数的22.88%。这些女委员来自各条战线,其中有女领导干部,有工人,有农民,有医卫工作者,有科技工作者,有教育工作者,有体育工作者,有金融工作者,有旅游界人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民营企业家阳国秀、罗美元、王安安、杨莉,女村支书李友妹;村妇代会主任伍冬兰,2007年“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文花枝、吴建平等同志光荣当选。 

——中国妇女网2008年2月1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女性代表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我国政治发展怎样的趋势?(8分)

正确答案

(1)说明:妇女社会地位低下。(2分)原因:男耕女织经济模式下,男子在家庭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宗法制的影响。(或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4分)

(2)方面:参与阶层;地域范围;社会关注度;审美标准。(4分)

(3)主要原因:近代民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4分)直接原因:舆论宣传和政策规定。(4分)

(4)特点:妇女代表比例较高;来源广泛;许多来自基层;具有较强的参政能力。(答出三点即可,6分)

趋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妻从夫姓”的现象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婚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分析:可从小农经济中的男子主导、政治体制上宗法制影响、思想观念上的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等多角度分析。

(2)注意概括材料二的有关信息:“社会各阶层的女子……都纷纷缠足”说明参与阶层广;“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说明地域范围广;“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说明社会关注度高;“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说明审美标准的畸形。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可说明放足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女学规定、报刊文章、聚会宣传、教科书、舞台”等可知舆论宣传和政策规定是放足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4)概括并有效使用材料四的关键信息:“占总数的22.88%”说明妇女代表比例较高;“女委员来自各条战线”说明来源广泛;“女民营企业家”、“女村支书”、“村妇代会主任”说明来自基层;“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当选说明有较强的参政能力。这些现象和特点,在本质上说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4分)结合所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基本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家庭关系和睦;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4分)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2分)

(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6分)

(3)因素: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2分)社会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4分)

(4)关系: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六世同居”“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 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再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信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指出挑战。注意材料中时间“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

(3)注意材料中信息“工厂”,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业化的产物,由此得出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再结合材料信息“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 得出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发展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周分封制图                              秦郡县制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怎样的改革。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5分)

正确答案

(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2分)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2分) (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沿用。(3分) (3)改革: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2分)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目的和弊端。根据材料一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主要是从官员任期方面分析两者的弊端:分封制的弊端是权力世袭;郡县制的弊端是,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

(2)材料二主要评价了郡县制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同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正是因为郡县制的合理性,所以它为后世历代的王朝不断沿用。

(3)本问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及评价。改革措施方面包括: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评价要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是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14分)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者则削其地,三不朝者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 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2分)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2分)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统治。(2分)

(2)郡县制;(2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巩固统一(2分)

(3)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分)       

(4)疆域辽阔;行省制度;(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分封制,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2)从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以看出皇帝同意了李斯的主张,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世袭,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的控制。(3)从材料“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以分析的出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从材料“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可以看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产生的影响。(4)从材料“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因为疆域广阔,元朝实行了行省制,提高效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正确答案

(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观点一: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农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观点二: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宗族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第(1)问运用宗法制内涵及特点,紧扣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亲缘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归纳。第(2)问任选一种观点,从“复兴或重建”角度,分析宗法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世袭贵族统治瓦解后各种新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纷纷涌现……春秋战国的吞并战争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时,大黄金时代达到巅峰。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称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

材料三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大黄金时代”的平民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6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10分)

(3)分析材料三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黄金时代”中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周王室式微,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各国变法,“世卿世禄”制瓦解;秦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任意两点得6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原因:“实业救国”的推动;清政府的鼓励;附近农村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华北政局稳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一战的有利时机。(任意5点得10分。)

(3)原因: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外扩张。(任意3点得6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4)相同点:从贵族等级到身份平等;从文雅高贵到功利主义。(1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可知,“大黄金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联系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平民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瓦解;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贵族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2)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依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概括原因:“实业救国”;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

(3)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4)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一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三中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都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是从贵族等级到身份平等;从文雅高贵到功利主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上面一组青铜器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7分)

正确答案

表面信息:形状、用途、青铜器的成分组成、发展情况等,只要言之有据,各1分。

深层信息: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审美观念;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只要言之有据,各1~2分。本题总分不超过7分。

先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然后分析这些信息的时代含义。

下一知识点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