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共2143题
(1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7分)
(2)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1分)
正确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西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魏晋时代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都存在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的缺陷,体现出封闭的特征。(4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2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到战国之世”可以知道材料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时代背景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然后再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征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材料三中的“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是察举制,魏晋时代是九品中正制。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材料四中的“(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其特点是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以得出其特点是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宗法制的特点是以____________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确答案
血缘,嫡长子继承制。
风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节日习俗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
春节已有4千年历史,许多习俗在先秦时已出现。春节正值一年农事活动全部结束,人们祭祀神明,祈愿福佑。同时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清明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西周,当时人们在秋收之际,拜谢月神和土地神的庇护。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合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腊八节源于先秦时,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
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的某些特点。请依据上述材料进行论述。(8分)
正确答案
西周开创了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了重伦理、尊宗敬祖的特点。春节、清明节和腊八节都要祭祖,春节和中秋节都以家庭团圆为重。(4分)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大部分节日的时间设定都是与农业生产的节气相伴,中秋节和腊八节还有庆祝或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4分)
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确论述的主题是“节日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的某些特点”;材料简述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腊八节的来源;从政治上看,都与“祭祖”、“合家团圆”有关,反映了西周开创了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了重伦理、尊宗敬祖的特点。春节、清明节和腊八节都要祭祖,春节和中秋节都以家庭团圆为重。从经济上看,都与“春耕”、“丰收”等农业有关,反映了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大部分节日的时间设定都是与农业生产的节气相伴,中秋节和腊八节还有庆祝或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项信息。
甲 乙
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两项有关西周和古希腊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信息和说明10分,总结2分。
信息一:都是邦国林立。(1分)说明: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相对较少。(1分)
信息二:分布相对集中于江海附近,西周的邦国主要建立在黄河流域,古希腊城邦基本分布在海洋(地中海、爱琴海);(2分)
说明:江海附近交通发达,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西周农耕经济发达,农业受水资源影响较大;古希腊依托海洋,多山半岛,故以商业为主,靠近海洋分布,能够有效利用优良的交通条件。(2分)
信息三:西周分封下,宗法血缘色彩浓厚,周王室“天下共主”,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对地方统治;而古希腊各邦国均主权独立,看不到宗法和等级。(2分)
说明: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
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独立自主趋向强。
综上所述,可见地图是文明的直观体现,古希腊与西周的地图能够看出中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模式的不同;也可见文明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设问,答案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注意审题,搞清题干要求,“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两项有关西周和古希腊的信息”,即可以提取西周与古希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如都是邦国林立,说明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相对较少;分布相对集中于江海附近,西周的邦国主要建立在黄河流域,古希腊城邦基本分布在海洋,说明:江海附近交通发达,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西周农耕经济发达,农业受水资源影响较大;古希腊依托海洋,多山半岛,故以商业为主,靠近海洋分布,能够有效利用优良的交通条件。不同点如西周分封下,宗法血缘色彩浓厚,周王室“天下共主”,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加强了对地方统治;而古希腊各邦国均主权独立,看不到宗法和等级;说明: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夏商时期已经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独立自主趋向强。其次对前面的结论进行概括综合,如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21分)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2分)
(3)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实行郡县制(2分)特点:建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地方行政体制经理了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4分)
(2)行政制度,中书省辖地,宣政院。(1分,三者任选其一可)特点:因地制宜。(1分)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齐、鲁、燕、晋”等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二《秦朝疆域图》中的“桂林郡、南海郡”等信息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联系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析其特征。
(2)考查元代地方管辖制度。实行行省制、“腹里”、宣政院辖区等信息,反映出元代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
(3)根据以上几个时期不同的地方管辖制度,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点评:比较中国古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矣。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 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郑家以“义居”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2)选择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等字样,还需编字号。家长会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每旦,击钟二十四声”;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5)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分工模式“正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3分)
正确答案
(1)①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甚至是包括宗族几代人的累世同居;③以理学(或儒家人伦)规范族人行为,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等级森严;④强调慎终追远,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⑤族人之间关系强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⑥大家庭内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⑦古代家庭建立在小农生产力和自然经济基础上,家族内实行公有制,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庭全体成员共有,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⑧把族人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⑨大家族犹如小社会,实行家法治理,具有地方组织功能;⑩政府以宗法制度作为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以家庭秩序和稳定作为国家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往往鼓励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发展。(答出6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12分)
(2)主要变化:① 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和工业文明与西学的冲击,近代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剧变;②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核心家庭成为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势;③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家庭逐渐被近现代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伦理所取代;④家法治理观念淡化,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和法治观念不断强化;⑤家庭分工性别差异缩小,提倡男女平等;⑥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单位的职能逐渐萎缩,主要作为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细胞而存在;⑦宗族观念逐渐淡薄,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增强。(答出4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8分)
启示:家庭制度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家庭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未来家庭制度的发展要剔除等级森严、性别压迫的落后观念,发扬尊长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守法、互爱的和谐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家庭制度良性发展。(5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的出历史悠久,“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累世同居,“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反映了等级森严以及强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强调了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体现了大家庭内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以及古代家庭的小农经济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分析以及对历史现象认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需要在分析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归纳,依据材料二可知近代以来中国家庭“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观念,宗族观念、家法理念的淡化,法律的强化,还有倡导男女平等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家庭观念的变化与社会制度变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以及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等。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简要分析这一制度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
(2)图二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3)阅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原因:经济基础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 (2)制度:郡县制度。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同:郡县制;异:西汉同时实行分封制
(4)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一过程,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总不会一帆风顺。
本题三幅图体现了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制向郡县制演变的过程。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出现的背景、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而理解在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此题难度不大,比较基础,是一个不错的题目。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问题: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正确答案
评卷说明:在下列提供的示例中,任选其中之一示例参考,但评分必须分两个层次给分,一是信息部分4分,二是说明部分8分。
示例一(12分):
信息(4分):(姓与名顺序的差异)。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2分);英语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2分)。
说明(8分):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4分);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4分)。
示例二(12分):
信息(4分):(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2分);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2分)。
说明(8分):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4分)。西方国家深受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4分)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先结合两个材料提取各自关于姓名的信息,然后寻找出两者之间不同的两个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其不同的原因。所以答案必须要分成两个部分,即不同的信息和相关的说明。只要考生细心比对,不同的信息比较好寻找,之后结合所学有关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的知识可以得出相应的原因,在进行说明即可。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
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5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8)
正确答案
(1)方式:世袭。原因:守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方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围绕西周分封制及其瓦解以及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命题,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评分标准参照了SOLO分层评价法。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一问是基础题,属于识记能力。第二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理;第三问,要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综合概述其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