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表一:2005-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情况(单位:元/人)

年份

纯收入

比上年增加

生活消费

比上年增加

2005

3255

 

2555

 

2006

3587

332

2829

274

2007

4140

553

3224

395

2008

4761

620

3661

437

2009

5153

393

3993

333

2010

5919

766

4382

388

 

正确答案

(12分)

(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1分),收入决定消费(1分)。

(2)A:(收入增加,消费的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的合理性)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B:(收入增长、消费增长,但比率不一定逐年递增的合理性)

除了经济发展外地其他诸多因素也会影响增长率。

( 每条2分,共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从强国向富民转变”成为一大亮点。在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将富民放在重要位置,显示出我国政府更加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在专家们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已到了抓紧解决“民富”问题的时候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可能都要激化,而且我国现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实现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8分)

正确答案

①、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②、发挥财政、税收的巨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向改善民生倾斜。

③、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④、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支持三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⑤、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要大力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答满四点即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8分)

试题分析:对问题的解读要把握好三点:一、运用的是经济生活原理;二、增加居民收入;三、从强国向富民转变。回顾整个经济生活知识,如何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讲要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增加就业等;如何实现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即收入分配要调整,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有哪些;另外,改善民生还可以通过发挥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的作用进行。总之,答案要点要和增加收入,改善民生有一定的关系。该题跨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对课本知识要灵活运用。

点评: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注重民生,该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思考的角度比较多,思维跨度加大,学生必须对整个经济生活内容有系统的把握,并对和题目有关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才行,回答时,学生极容易抓住一两点深挖,要点不容易答全,从而增加了该题的难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1)有人认为:只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就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12分)

材料二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由于科学知识的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家必须承担部分科学知识转化的工作,而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加剧了供需矛盾。

以同步)(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一谈应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8分)

材料三 有识之士呼吁学普及不足是气功最终国家应在公众尤其是学生中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将讲座、参观等学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3)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8分)

正确答案

(1)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能够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4分)③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不会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因此题中观点是不科学的。(4分)

(2)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实现科学知识的供求平衡,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3分)

②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科学知识的转化。(3分)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提高科普知识转化者的劳动积极性。(2分)              

(3)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将讲座、参观等学习性活动和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相结合(2分)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3分)

③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原则。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分)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辨析类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该题时一定要注意本题的所要辨析的观点是“只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就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同步。对于该观点,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首先说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为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文化;其次要分析说明打俩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最后分析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和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因此同步发展的说法不科学。

(2)本题的设问指向是谈一谈应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扣住设问中的市场和政府两个设问主体。根据材料中的“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信息,可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价格机制;其次针对材料中的“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制度,提高科普知识转化者的劳动积极性的角度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中的“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的问题,考生可以从国家宏观调控和财政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3)本题设问要求考生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比较开放。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属于措施类解答题,要落脚在方法论上,不能仅说明原理;其次所提建议的知识范围应该符合“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限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材料一2008年----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情况(亿元)

200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元)

 

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到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65%下降到45%左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在4.5%—5.5%之间。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其中包括: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实惠;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更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天津市决定实施“一号工程”,即“四清一绿”,主要包括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清洁村庄行动、清洁社区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5分)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指出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9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上述的改革措施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3)结合材料三,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如何落实“一号工程”。(9分)

正确答案

(1)(14分)2008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1分)城乡收入差距加大,(1分)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降低,(1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1分)收入分配不合理。(1分)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2分)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分)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3分)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分)⑤发挥国家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1分)

(2)(12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所以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体现这一点。(3分)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体现这一点。(3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要坚持分类指导体现这点。(3分)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上述一系列改革的根本目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分)

(3)(9分)

①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2分)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分)③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分)④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3分)

试题分析:

(1)考生在解读上述图表经济信息时,要注意读图的步骤。首先是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读数据,了解具体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原则。最后读小注。作出必要的补充。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得出上述两个图表反映了2008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这是规律;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降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这是差距。说明收入分配不合理。对于解决措施,考生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经济、健全分配制度、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政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知识;“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知识“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要坚持分类指导”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个材料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生可以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角度提出措施;其次可以从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形成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措施;再次从财政和税收的作用的角度说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最后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2006--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

材料二  J省N市政府在网上调查居民幸福感数据

材料三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称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依据上题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12分)

正确答案

(1)(共6分)材料一反映2006年到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得到了较快增长;(2分) 除2007、2010年之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又明显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2分)

材料二反映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会更多地关注的是收入、住房、生态环境和交通等方面。(2分)

(2)(共12分)①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既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把“蛋糕”做大;又要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以平抑物价;(3分)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升居民幸福感必须促进民富,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3分)③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分配政策,缩小两极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3分)④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切实关注涉及民生的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问题,完美社会保障,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3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如提高两个比重,科学发展观等)

试题分析:(1)从表的横向数字比较中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得到了较快增长,除2007、2010年之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又明显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了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会更多地关注的是收入、住房、生态环境和交通等方面。

(2)材料要求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政府应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跟政府有关的知识点,也就是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四个: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就得让居民有钱花,这需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一是考查考生是否会做图表题,二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图表题时注意三点:图的标题,对图表中的数字进行分析,不要遗忘了注。本题的图表指向性十分明确,较为简单。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