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我国金融、垄断国企等少数行业收入过高,而大部分行业收入过低,对劳动力自由、高效流动是一个制约,将会影响到行业的均衡发展,将会严重打击生产力中最为主要的要素——劳动力的积极性,最终对经济发展不利。

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怎样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18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3分)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3分)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分)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3分)

⑤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3分)

⑥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3分)

试题分析:本题审读设问,抓住设问中“怎样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确定知识点。从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是收敛性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 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表:“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注:2008年底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威胁全球经济发展。

材料一: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由“强国”向“富民”转变。

(1)简述上述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2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阐述如何实现由“强国”向“富民”转变。(6分)

正确答案

(1)现象:“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间尽管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国民经济仍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分)

(2)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提高居民收入提供制度保证。(2分)

②调整分配政策,协调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2分)

③在再分配领域,要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第(1)问:图表题,解题思路:“先看再比后升华。”看强调看全信息,包括表头、表格、小注,比是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就本题来看比较。第(2)问:经济生活知识,角度是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措施类试题,考生可以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角度作答。

点评:图表题是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考生一定要注意解题的方法。社会公平问题是高考最重要的考点之一,考生要注意全面把握,难度适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某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材料二 该市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品拥有量对比图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0分)

正确答案

(1)①材料1反映了该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以来不断增长,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大于农村,导致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2分)②材料2反映了该市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电脑、汽车、洗衣机拥有量1985年以来不断增加,但该市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存在较大差距。(2分)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基础,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越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市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6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接导致该市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的两条曲线都在上扬,体现出城乡收入都在增长,但两曲线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反映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材料二中城市、农村居民拥有的汽车、电脑、洗衣机属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在数量上的差距在逐级扩大。

(1)材料一中反映了收入的情况,材料二中体现了消费的情况,故反映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由于存在收入上的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较大的不同。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一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优势与不足,由此来解决材料二所提出的要求,能归纳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法观点,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材料二则是要求学生把理论和材料分析相结合。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荆楚大地铺锦绣,又好又快炫华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

注:“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2%、21.3%、9.72%、8.86%。

材料二: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发展,带动汽车、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以武汉城市圈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文化、体育建设;大力推进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1)描述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并据此运用分配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如何彰显新的发展理念、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十一五”期间我国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都快速增长;但分配格局不尽合理:财政收入的增速始终快于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GDP的增长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取得进展。①生产决定分配。发展经济是国家财政增收、实现“国富”和提高居民收入、实现“民富”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随着GDP的较快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显著增长,说明“民富”与“国富”共根同源。②分配政策影响分配状况。分配政策不合理,会导致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说明 “国富” 与“民富”不必然一致,而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保证财政稳定增长,又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富国富民。 

(2)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及汽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科学发展;把握中部崛起战略发展契机,形成“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推进保障性住房、教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保税区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改革,化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创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想”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是某地同学查找的三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

【收入倍増人民幸福】在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中,南通市荥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南通亨在增强人民幸福方面,把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出发点,通过就业培训做实“富民”工程;通过鼓励青年创业做实“创业”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做实 “智民”工程。南通的做法与我们新一届政暑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不谋而合。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10分)

【中国梦想人民期盼】“中国梦”妁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 “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 的“价值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简要分析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指导实现中国梦?(8分)

【积聚能量放飞梦想】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 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3)依据材料三,结合你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 “宏观正能量”?(10分)

正确答案

(1)作为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为收入“培增计划”提供物质基础;(2分)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改革,规范分配秩序;(2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劳动者就业;(2分)社会要通过教育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2分);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创业。(2分)

(2)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中国梦的实现要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全局着眼;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对中国梦的实现要有大局观,正确处理好国家、民族、人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每点2分)

(3)①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引进外国优秀文化;(2分)

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分)

③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分)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2分)

试题分析:(1)通过解读设问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其实就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其基本思路,根本上发展经济,提供基础;其次要合理分配;最后围绕材料中涉及的就业问题,企业社会劳动者三个角度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收入倍增计划。(2)本题的知识范围狭窄,就是运用系统优化,把系统优化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分别表述,然后结合材料加以对应解读,即从国家民族着眼就是立足整体性,各自有侧重就是有序性,各司其职、紧密相联是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大局观就是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3)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对设问的解读要把握好两个方面,首先主体是政府,不能回答公民个人或者企业角度;其次,要翻译好设问,找准切入点,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较为宽泛,一下子不容易切入,需要对文化生活中有利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举措进行一一梳理,即对文化创新的举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举措、发展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举措进行概括总结。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