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
- 共996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2001—2010中国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
图(b) 2001—2010年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
注: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
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单一的省份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5 3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万亿元,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达13.4%。但是,对于居民收入而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持续低迷的居民购买力形成了强烈反差,多数民众感觉居民收入仍然是“干得多、拿得少”, “工资在爬、物价在飞”,从而导致居民收入问题引发内需不振、经济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问题。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尝试列出改善民生的措施。(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经济意义。(6分)
正确答案
(1)措施:①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③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保障作用。
(2)①公平是效率的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③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经济图表的解读,图表主要反映了四大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发展趋势,以及增速的差别。关注民生应该立足经济发展、财政的作用、社会公平的维护来分析。第(2)问,实际考查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可以立足分配与消费、分配与生产、分配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来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谈到导致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源时说,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环节不合理造成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放大了由生产力不平衡、自然资源等客观条件形成的收入差距,成为收入差距不合理的主要根源。二是经济社会体制存在弊端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体制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恶化了收入分配的突出问题,扩大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差距,成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深层次根源。三是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问题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为政府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6分)
正确答案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社会财富。
(2)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5)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16分,每点4分,答对其中4点即给满分)
略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提出,明确了以“民富”来进一步推进“国富”,财富分配将从“国富”向“民富”的转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对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以“民富”推进“国富”发展思路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1)“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增长较快,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两者有所下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2)①“国富”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较多,“民富”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较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 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民富”必须“国富”。但是,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个人的收入,影响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最终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富”不一定“民富”。
③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民富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居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强。
略
表1:1978年、1995年、2000年、2008年、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对比
表2: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单位:元)
材料: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表1、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解决表1、表2中出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表1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表2反映了2009 年我国城乡居民、不同地区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民族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偏低。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分配的公平 。
④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⑤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了20多年,还不到GDP的40℅,这比世界上通行的60℅以上低了20多个百分点。再加上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一定意义上激化了冲突:干群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与此同时,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四大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人均收入差距、行业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
材料二: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陷入困境,不伤筋动骨,很难走出困境。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12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审读设问是“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就要先找出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然后再仔细审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通过审读材料可知材料存在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然后依据课本知识回答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措施。
点评:做本题:第一步,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依据设问,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和答题方向,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或者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步,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依据设问限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地材料信息。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与设问限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