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横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了“世官制”。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扩大了“学而优则仕”的风气;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象:王族。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

(3)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个两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西周在地方的管理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它的实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朝是怎样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初年的地方设置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种地方管理体制产生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地方管理体制的实施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体现了什么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制度:分封制。影响: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西周后期随着实力的变化,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方法: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区别:秦朝是郡县制,西汉是郡国并存(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问题:封国力量强大,王国威胁中央(王国实力强大,成为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

(4)制度:行省制度。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点和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 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4,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正确答案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宣王的时候,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时,自己的地位就等同于诸侯了。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

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决材料一出现的问题,材料二中的统治者在地方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哪两次严重挑战?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行省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的崩溃。

(2)制度:郡县制。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唐末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汉代: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儒家学说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宋代: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

(4)原因: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全国性统一;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5)政治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制度的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 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  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邱涛《辛亥百年论革命》

(4)材料四中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显然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试根据所学知识予以批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周朝:实行分封制。汉:察举制和征辟制。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笼子”指的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定了1787年宪法;总统是美国政府的首脑,经公民投票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总统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项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趋势:政治民主化。

(4)批驳: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不成立的。①由于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成立革命团体,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进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其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③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片面扩大了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作用,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没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采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的管辖?从中能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样的行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古代,山东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周、秦朝 分封制、郡县制。

(3)行省制度 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4)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作用:①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

材料2: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陕西简称“秦”与历史上哪一政治制度有关?哪些省的简称也与这一原因有关?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试分析秦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反映了唐初的何种政治制度?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的分封制。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等。

(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准备了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且为之不懈努力。

(3)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六部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这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鸟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到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横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两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4)状况: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绝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朝、元朝是如何针对现实环境的变化设置相关制度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2)为吸取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九届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下一知识点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