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共111题
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 、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 、_______进行调控。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考查生态学与生态工程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则较高。题中介绍了一个因污染所致,最终“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是一个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不多见的“正反馈”调节。
(2)生态工程常采取“相接”和“加环”等方法。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图中增补了生态塘和潜流湿地,这是后者所没有的,它们所起的作用自然是净化水体。
(3)注意,是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是进入其“底部”,会怎样?当然是“翻江倒海”——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把沉淀在底层的饲料冲浮上来,让不同水层的鱼儿能吃上,可“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已串连了三个了,再多会使水溶性很好的N、P等无机营养塘塘提升。
(5)怎样调控其含量的相对稳定,不好说。看看图中还有什么构造不曾涉及,有补水和排水环节,有水泵在把沟渠里的水泵入生态塘,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插足其中,进行调控的——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知识点
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II.(14分)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 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 自交所得F 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 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 与(3)中F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Ⅰ(1)三或第四(1分) 竞争和捕食(1分)
(2)垂直结构(1分)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2分) 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
Ⅱ(1)结构 (1分) 生物进化(1分)
(2)同源染色体(1分) 9(2分) 2(2分)
(3) 20 (1分) 4(2分) 22(2分)
(4)3/16 (2分)
解析
Ⅰ(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II(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休结构变异,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A、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植株无Bb基因,基因型可表示为:AA00,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0,可看作AaBb思考,因此所F2基因型有9种,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2种:aaBB aaB。
(3)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除去不能配对的两条,还有40条能两两配对,因此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I甲与I丙 不能配对,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I甲与I丙 可能分开,可能不分开,最后的配子中:可能含I甲 、可能含I丙 、可能都含、可能都不含,因此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
(4)(2)中F1的基因型:Aa B,(3)中F1基因型可看成:A aE , 考虑B基因后代出现抗矮黄病性状的几率为1/2,考虑A和E,后代出现矮杆、抗条斑病性状的概率为3/8,因此同时出现三种性状的概率为3/16。
知识点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 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正确答案
(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解析
略
知识点
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