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1 分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________法。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

(4)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l/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l/5,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

(6)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

正确答案

(1)B、D;CO2         

(2) 样方法       

(3)N+R 

(4)45;3/7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次生演替;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析

略。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a~b表示不同营养级,e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单位:年)。

材料二:“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若干个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相适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材料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当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时,某森林生态系统(图中实线)和某草原生态系统(图中虚线)的变化如图所示。

(1)材料一中,各营养级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计算式为_________。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最可能是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在第三、第四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_________。

(2)从材料二“系统”的观点看,生命系统中的最小、最大单元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_________的基本功能单位。

(3)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不可缺少的成分,两者的功能从物质的角度看是_________;从能量的角度看是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这两种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的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

正确答案

(1)NP-GP-R;b→d→a→c;5.53(5.5也对);增加

(2)细胞;生物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专业名词不能写错,三者缺一不可)

(3)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储存与释放

(4)森林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解析

略。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豳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露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鳃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闽题,使水库水质得裂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漫地中的生产者所嗣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涅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耍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秘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嚷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某山谷因泥石流而导致植被毁灭,若干年后在人为干预下,又恢复了盎然生机。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入倍,图甲为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a)],请分析回答:

(1)山谷中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种群增长率在______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_。

(2)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_______能力,它的基础是_______。

(3)由生产者(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残枝落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______中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4)谷底盆地内人们开辟了多处农田,为了有效防治害虫,你建议不要使用下列哪种方法_______:①连续多年使用同种杀虫剂灭杀害虫;②交替使用多种杀虫剂灭杀害虫。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S  bc  减少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3)草食动物粪便  11.4%

(4)①  连续使用同种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而增强

解析

略。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9 分

早在2009年,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__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中进行。

(4)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kJ,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__________。(能量传递效率均按20%计算)

(5)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

(6)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

正确答案

答案:

(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叶绿体

(4)3.1×108KJ(不带单位不得分)

(5)污染水体(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等)

(6)竞争  捕食  寄生

解析


知识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