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82年宪法)
- 共95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请回答:
(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从政治革命视角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请列举这段时间的主要史实加以说明。有学者认为辛亥 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史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主要依据: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重大事件: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主要成就:制定颁布1982年宪法;1999年将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说明温总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②“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改进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修改宪法,健全法制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国进入到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95——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当时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3)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措施:1982年修订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进一步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了民族团结;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了基层民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下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这条新路”的?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民主政治蓝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挫折:“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矫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拔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3)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或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