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82年宪法)
- 共9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 )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 )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实质:君主专制;人治。
(3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国家视为个人私产、君国一体观念的否定;强调国民一律平等,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用法律形式赋予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传统臣(小)民观念的否定;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封建势力力量强大。
(4 )局限性:《临时约法》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确实的保障;(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直接民权)特点:人民主权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5 )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法律的保障。
(6 )趋势:专制——民主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宪法由一纸空文无法实施到落实和逐步完善。近代民主制在渐进中成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摘自江泽民《在中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并指出其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2)方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政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010年,社会公平和谐成为两会的热点词。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话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环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辨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3)曲折: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权;发展:建国初建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恢复并完善人大、政协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三】“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归纳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如三省六部制,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受制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3)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4)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1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2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