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82年宪法)
- 共95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现,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
——林肯总统的1861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他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材料四: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
(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宪法条文坚持了什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所强调的共同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强调这一原则的历史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宪法规定与“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何关系,材料四与材料二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标:维护美国的统一。感情纽带: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南方一些州的人民也参加过独立战争,并献出生命,他们也是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
(2)联邦宪法至上和国家统一的原则。
(3)原则:“一个国家”(或“国家统一”)。依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4)关系:宪法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材料二美国宪法强调的原则基本一致,都是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
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思想与行为的文明程度与属性。它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实现经济文明的征途中必须加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开放力度;尊重经济规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大曹文柱教授评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说道,“是其它农业文明中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是毫不为过的。”
(1)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2)列举“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具体事例(时间、人物、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它不能反映人类经济的理性和理想,更谈不上“伟大历史意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约翰·希克斯这样问道:“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但现代工业是什么呢?我们将它同古代工业,即与市场本身同一时代诞生的手工业加以区分所依据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4)试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现代工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又问:“这些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段对话回答材料四中的两个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以后,保持和谐、保持均衡是中国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6)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精耕细作。
(2)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
(3)A:不同意。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联成一体,各地文明开始交融;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导致欧洲社会的重大变革,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同意。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带来了灾难,印第安人大量遭屠杀甚至灭
绝;引起了后来的黑奴贸易;殖民掠夺。
(4)现代工业经济六大要素:资本、劳动力、商业与市场、原材料、科学技术,工厂及其现代企业制度、货币与金融等。
(5)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国民教育,法治建设,加强反腐等。
(6)加强金融监管,理顺金融秩序;强化经济调控,防止重复建设与盲目竞争;关注农业发展,监控农产品价格;关注弱势群体,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 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历史依据:1492 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开辟新航路,打破了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 )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
(3 )美国措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建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推行马歇尔计划。中国应对: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法制;创新科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中商鞅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的共同观点有哪些?材料四与材料一体现的法治思想又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中国现代史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并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中“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评价: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一的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四的法治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