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体的检验
- 共1690题
(2013秋•牟平区校级期中)Ag/a-Al2O3是石油化工的一种重要催化剂,其中Ag起催化作用,a-Al2O3是载体且不溶于硝酸.某实验室将该催化剂回收的流程如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__;α-Al2O3与普通Al2O3相比,不溶于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溶液I和溶液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相同,请分析设计从溶液I转化到溶液Ⅲ的目的是______.
(3)从溶液Ⅲ到AgNO3晶体的操作为:在硝酸的气氛中,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然后转移至______的广口瓶中保存.
(4)已知Ag/α-Al2O3中Ag的质量分数,计算Ag的回收率,还必须测量的数据为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根据流程可知,α-Al2O3不溶于稀硝酸,Ag/a-Al2O3中加入稀硝酸后银溶解生成AgNO3进入滤液Ⅰ,滤渣为α-Al2O3;向滤液Ⅰ中加入NaCl,反应生成AgCl沉淀,则固体A为AgCl;AgCl与Fe2O3发生反应:6AgCl+Fe2O3=3Ag2O+2FeCl3,则固体B为Ag2O,Ag2O与稀硝酸反应生成AgNO3,滤液Ⅲ为AgNO3溶液,对滤液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AgNO3固体,
(1)Ag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Ag+NO3-+4H+=NO↑+3Ag++2H2O;
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α-Al2O3与普通Al2O3相比,不溶于酸的原因可能是α-Al2O3与普通Al2O3结构不同,
故答案为:3Ag+NO3-+4H+=NO↑+3Ag++2H2O;α-Al2O3与普通Al2O3结构不同;
(2)根据流程可知,氯化银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氧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AgCl+Fe2O3=3Ag2O+2FeCl3;
溶液I中硝酸银浓度较小,溶液Ⅲ中硝酸银浓度较大,所以从溶液I转化到溶液Ⅲ的目的是除杂质且富集AgNO3,
故答案为:6AgCl+Fe2O3=3Ag2O+2FeCl3;去除杂质且富集AgNO3;
(3)从溶液Ⅲ到AgNO3晶体的操作为:在硝酸的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获得硝酸银固体;由于硝酸银容易见光分解,需要避光保存,即:将硝酸银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避光或棕色;
(4)要计算Ag的回收率必须知道催化剂的质量,再由所给Ag的质量分数求出Ag的质量,另外要知道最后所得AgNO3的质量,
故答案为:催化剂的质量;AgNO3的质量.
解析
解:根据流程可知,α-Al2O3不溶于稀硝酸,Ag/a-Al2O3中加入稀硝酸后银溶解生成AgNO3进入滤液Ⅰ,滤渣为α-Al2O3;向滤液Ⅰ中加入NaCl,反应生成AgCl沉淀,则固体A为AgCl;AgCl与Fe2O3发生反应:6AgCl+Fe2O3=3Ag2O+2FeCl3,则固体B为Ag2O,Ag2O与稀硝酸反应生成AgNO3,滤液Ⅲ为AgNO3溶液,对滤液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AgNO3固体,
(1)Ag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Ag+NO3-+4H+=NO↑+3Ag++2H2O;
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α-Al2O3与普通Al2O3相比,不溶于酸的原因可能是α-Al2O3与普通Al2O3结构不同,
故答案为:3Ag+NO3-+4H+=NO↑+3Ag++2H2O;α-Al2O3与普通Al2O3结构不同;
(2)根据流程可知,氯化银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氧化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AgCl+Fe2O3=3Ag2O+2FeCl3;
溶液I中硝酸银浓度较小,溶液Ⅲ中硝酸银浓度较大,所以从溶液I转化到溶液Ⅲ的目的是除杂质且富集AgNO3,
故答案为:6AgCl+Fe2O3=3Ag2O+2FeCl3;去除杂质且富集AgNO3;
(3)从溶液Ⅲ到AgNO3晶体的操作为:在硝酸的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获得硝酸银固体;由于硝酸银容易见光分解,需要避光保存,即:将硝酸银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避光或棕色;
(4)要计算Ag的回收率必须知道催化剂的质量,再由所给Ag的质量分数求出Ag的质量,另外要知道最后所得AgNO3的质量,
故答案为:催化剂的质量;AgNO3的质量.
【实验化学】
甲基橙和酚酞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当溶剂沿滤纸流经混合物点样时,甲基橙和酚酞会以不同的速率在滤纸上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拟通过该原理将甲基橙和酚酞从混合溶液A中分离开来:
步骤Ⅰ把0.1g甲基橙和0.1g酚酞溶解在10mL60%的乙醇溶液里,配制混合溶液A;另将10mL乙醇和4mL浓氨水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溶液B;
步骤Ⅱ在一张圆形滤纸中心扎一小孔,将细纸芯插入滤纸中央(如图).在距滤纸中心约1cm的圆周上,选择三个点,分别用毛细管将A溶液在该三点处点样;
步骤Ⅲ将滤纸覆盖在盛有B溶液的培养皿上,使滤纸芯与溶液接触,放置一段时间,点样逐渐向外扩散,形成黄环;
步骤Ⅳ待黄环半径扩散到滤纸半径的二分之一时,取下滤纸,等滤纸稍干后,喷上饱和Na2CO3溶液,通过现象判断分离的效果.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分离方法叫______,若分离淀粉胶体与氯化钠的混合液则可选用______法;
(2)步骤Ⅱ中若在滤纸上事先作点样位置标记,宜选用______笔(填“钢”或“铅”);
(3)步骤Ⅳ中喷洒Na2CO3溶液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说明实验中______在滤纸上移动速率更快(填“甲基橙”或“酚酞”);
(4)他们可以通过______来判断分离的效果.
正确答案
解:(1)甲基橙和酚酞是有机物,根据题中的要求,将其分开常采用色谱法,根据色谱法的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的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纯.因此利用甲基橙和酚酞在乙醇、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将甲基橙和酚酞分开,故采用的方法是色谱法.淀粉胶体和氯化钠的混合液,是胶体和溶液,根据胶体根据胶体的胶粒半径与与溶液中溶质微粒半径的大小关系,胶粒的半径大于溶质离子的半径,通过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开,这种方法称为渗析,
故答案为:色谱法;渗析;
(2)由于钢笔水中含有Fe2+,当其与氨水相遇时会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而影响对结果的判断,铅笔的芯的成分是石墨,遇到氨水和乙醇时无变化,
故答案为:铅;
(3)当甲基橙、酚酞和乙醇的混合物与乙醇、氨水的混合物接触时,由于甲基橙和酚酞在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及扩散速率不同,开始接触时,滤纸变为黄色,由于氨水溶液的4.4<pH<8,当黄色扩散到滤纸半径的二分之一时,取出滤纸晾干,再喷上饱和Na2CO3溶液,由于Na2CO3溶液的pH>8,因此滤纸会变成红色,根据酚酞在此条件下的扩散速率比甲基橙的快,因此内部为黄环,外部为红环,酚酞的扩散速率比甲基橙的快,
故答案为:内部为黄环,外部为红环;酚酞;
(4)由于甲基橙和酚酞在此滤纸上的扩散速率不同,扩散速率想产越大,色板间距离越大,故答案为:色板间的距离大小.
解析
解:(1)甲基橙和酚酞是有机物,根据题中的要求,将其分开常采用色谱法,根据色谱法的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的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纯.因此利用甲基橙和酚酞在乙醇、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将甲基橙和酚酞分开,故采用的方法是色谱法.淀粉胶体和氯化钠的混合液,是胶体和溶液,根据胶体根据胶体的胶粒半径与与溶液中溶质微粒半径的大小关系,胶粒的半径大于溶质离子的半径,通过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开,这种方法称为渗析,
故答案为:色谱法;渗析;
(2)由于钢笔水中含有Fe2+,当其与氨水相遇时会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而影响对结果的判断,铅笔的芯的成分是石墨,遇到氨水和乙醇时无变化,
故答案为:铅;
(3)当甲基橙、酚酞和乙醇的混合物与乙醇、氨水的混合物接触时,由于甲基橙和酚酞在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及扩散速率不同,开始接触时,滤纸变为黄色,由于氨水溶液的4.4<pH<8,当黄色扩散到滤纸半径的二分之一时,取出滤纸晾干,再喷上饱和Na2CO3溶液,由于Na2CO3溶液的pH>8,因此滤纸会变成红色,根据酚酞在此条件下的扩散速率比甲基橙的快,因此内部为黄环,外部为红环,酚酞的扩散速率比甲基橙的快,
故答案为:内部为黄环,外部为红环;酚酞;
(4)由于甲基橙和酚酞在此滤纸上的扩散速率不同,扩散速率想产越大,色板间距离越大,故答案为:色板间的距离大小.
(2015秋•连云港校级月考)一种回收并利用含碘(I-)废液的工艺流程如图1:
(1)“沉淀”中生成CuI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CuSO4的投加量对废水中I-的去除量影响较大,不同投加量(用过量系数表示)下,反应后I-和Cu2+的浓度如图2所示,则适宜的CuSO4过量系数应为______,分析原因______.
(3)反应Ⅰ中生成铁与碘的化合物(其中铁与碘的质量比为21:127),则加入的水的作用是______,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操作Ⅰ包括______,冰水洗涤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结合流程可知回收废液中碘离子的步骤为:先向废液中加入亚硫酸钠、硫酸铜溶液生成CuI沉淀,过滤得到滤渣CuI,然后加入浓硝酸氧化CuI,向氧化产物中加入碘单质、铁屑和水后得到Fe3I8,Fe3I8与碳酸钾溶液发生反应Fe3I8+4K2CO3=Fe3O4+8KI+4CO2↑;过滤后将反应Ⅱ的滤液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初步得到碘化钾;由于碘化钾混有可溶性杂质,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得到较纯净的产品,同时为了减少KI的溶解损失,需要用冰水洗涤,最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钾,
(1)硫酸铜、亚硫酸钠和碘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Cu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2I-+SO32-+H2O=2CuI↓+SO42-+2H+,
故答案为:2Cu2++2I-+SO32-+H2O=2CuI↓+SO42-+2H+;
(2)根据图象曲线变化可知,当硫酸铜过量系数小于1.1时I-去除率较低,大于1.1又会引入较多的重金属离子Cu2+,所以适宜的CuSO4过量系数为1.1,
故答案为:1.1;小于1.1则I-去除率较低,大于1.1又会引入较多的重金属离子Cu2+;
(3)反应I中加入水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反应中生成铁与碘的化合物,其中铁元素与碘元素的质量比为21:127,即物质的量比为::
=3:8,铁、碘原子个数比为8:3,反应Ⅰ生成物化学式是 Fe3I8,故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Fe3I8+4K2CO3=Fe3O4+8KI+4CO2↑,
故答案为:催化剂;Fe3I8+4K2CO3=Fe3O4+8KI+4CO2↑;
(4)反应Ⅱ的滤液需要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初步得到碘化钾;由于碘化钾混有可溶性杂质,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得到较纯净的产品,故用冰水洗涤,同时减少KI的溶解损失,
故答案为:蒸发(或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除去表面可溶性杂质,同时减少KI的溶解损失(或防止KI的氧化).
解析
解:结合流程可知回收废液中碘离子的步骤为:先向废液中加入亚硫酸钠、硫酸铜溶液生成CuI沉淀,过滤得到滤渣CuI,然后加入浓硝酸氧化CuI,向氧化产物中加入碘单质、铁屑和水后得到Fe3I8,Fe3I8与碳酸钾溶液发生反应Fe3I8+4K2CO3=Fe3O4+8KI+4CO2↑;过滤后将反应Ⅱ的滤液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初步得到碘化钾;由于碘化钾混有可溶性杂质,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得到较纯净的产品,同时为了减少KI的溶解损失,需要用冰水洗涤,最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钾,
(1)硫酸铜、亚硫酸钠和碘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Cu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2I-+SO32-+H2O=2CuI↓+SO42-+2H+,
故答案为:2Cu2++2I-+SO32-+H2O=2CuI↓+SO42-+2H+;
(2)根据图象曲线变化可知,当硫酸铜过量系数小于1.1时I-去除率较低,大于1.1又会引入较多的重金属离子Cu2+,所以适宜的CuSO4过量系数为1.1,
故答案为:1.1;小于1.1则I-去除率较低,大于1.1又会引入较多的重金属离子Cu2+;
(3)反应I中加入水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反应中生成铁与碘的化合物,其中铁元素与碘元素的质量比为21:127,即物质的量比为::
=3:8,铁、碘原子个数比为8:3,反应Ⅰ生成物化学式是 Fe3I8,故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Fe3I8+4K2CO3=Fe3O4+8KI+4CO2↑,
故答案为:催化剂;Fe3I8+4K2CO3=Fe3O4+8KI+4CO2↑;
(4)反应Ⅱ的滤液需要经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初步得到碘化钾;由于碘化钾混有可溶性杂质,需要经过洗涤才能得到较纯净的产品,故用冰水洗涤,同时减少KI的溶解损失,
故答案为:蒸发(或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除去表面可溶性杂质,同时减少KI的溶解损失(或防止KI的氧化).
(2015秋•福建校级期中)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CuCl难溶于醇和水,可溶于氯离子浓度较大的体系,在潮湿空气中易水解氧化.以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量CuO)为原料,采用硝酸铵氧化分解技术生产CuCl的工艺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得到的氧化产物是______,溶解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______.
(2)写出步骤③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若向亚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⑤包括用pH=2的酸洗、水洗两步操作,酸洗采用的酸是______(写名称).
(4)上述工艺中,步骤⑥不能省略,理由是______.
(5)准确称取所制备的氯化亚铜样品mg,将其置于过量的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入适量稀硫酸,用amol/L的K2Cr2O7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bmL,反应中Cr2O72-被还原为Cr3+,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量CuO)生成硫酸铜,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得到的CuCl经硫酸酸洗,水洗后再用乙醇洗涤,烘干得到氯化亚铜.
(1)由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Cu生成CuSO4或Cu2+,溶解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故答案为:CuSO4或Cu2+;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2)铜离子与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亚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和亚硫酸根:NH4++HSO3-+2OH-═NH3•H2O+SO32-+H2O,故答案为: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NH4++HSO3-+2OH-═NH3•H2O+SO32-+H2O;
(3)由流程可知,经酸洗、水洗后得到硫酸铵,则应加入硫酸,为防止CuCl溶解,不能加入硝酸等氧化性酸,也不能加入盐酸,防止引入新杂质,
故答案为:硫酸;
(4)步骤⑥为醇洗,因乙醇沸点低,易挥发,则用乙醇洗涤,可快速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防止水解、氧化,
故答案为:醇洗有利于加快去除CuCl表面水分防止其水解氧化;
(5)氯化亚铜与氯化铁发生Fe3++CuCl═Fe2++Cu2++Cl-,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反应的关系式为6CuCl~6Fe2+~Cr2O72-,
6 1
n ab×10-3mol
n=6ab×10-3mol,
m(CuCl)=99.5g/mol×6ab×10-3mol=0.597abg,
则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100%,
故答案为:×100%.
解析
解: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量CuO)生成硫酸铜,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得到的CuCl经硫酸酸洗,水洗后再用乙醇洗涤,烘干得到氯化亚铜.
(1)由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Cu生成CuSO4或Cu2+,溶解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故答案为:CuSO4或Cu2+;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2)铜离子与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亚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和亚硫酸根:NH4++HSO3-+2OH-═NH3•H2O+SO32-+H2O,故答案为: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NH4++HSO3-+2OH-═NH3•H2O+SO32-+H2O;
(3)由流程可知,经酸洗、水洗后得到硫酸铵,则应加入硫酸,为防止CuCl溶解,不能加入硝酸等氧化性酸,也不能加入盐酸,防止引入新杂质,
故答案为:硫酸;
(4)步骤⑥为醇洗,因乙醇沸点低,易挥发,则用乙醇洗涤,可快速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防止水解、氧化,
故答案为:醇洗有利于加快去除CuCl表面水分防止其水解氧化;
(5)氯化亚铜与氯化铁发生Fe3++CuCl═Fe2++Cu2++Cl-,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反应的关系式为6CuCl~6Fe2+~Cr2O72-,
6 1
n ab×10-3mol
n=6ab×10-3mol,
m(CuCl)=99.5g/mol×6ab×10-3mol=0.597abg,
则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100%,
故答案为:×100%.
某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将含有钴酸锂(LiCoO2)的正极粉均匀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的,可以再生利用.某校研究小组尝试回收废旧正极材料中的钴.
(1)25℃时,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有一定量的钴以Co2+的形式从正极粉中浸出,且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粉与铝箔剥离.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CoO2+4H++e-═Li++Co2++2H2O,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②该研究小组发现硫酸浓度对钴的浸出率有较大影响,一定条件下,测得其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当c(H2SO4)>0.4mol•L-1时,钴的浸出率下降,其原因可能为______.
(2)电解完成后得到含Co2+的浸出液,且有少量正极粉沉积在电解槽底部.用以下步骤继续回收钴.
①写出“酸浸”过程中正极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步骤一般在80℃以下进行,温度不能太高的原因是______.
②已知(NH4)2C2O4溶液呈弱酸性,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c (NH4+)>c(C2O42-)>c (H+)>c (OH-)
b.c (H+)+c (NH4+)=c (OH-)+c(HC2O4-)+c(HC2O42-)
c.c (NH4+)+c (NH3•H2O)=2[c(HC2O42-)+c(HC2O4-)+c(H2C2O4)].
正确答案
解:(1)①阴离子氢氧根在阳极放电,生成氧气,4OH--4e-═O2↑+2H2O,故答案为:4OH--4e-═O2↑+2H2O;
②如图2所示.当c(H2SO4)>0.4mol•L-1时,参与放电的H+增多(或有利于H+放电),所以钴的浸出率下降,
故答案为:H+与LiCoO2在阴极的还原反应相互竞争,当c(H+)增大时,参与放电的H+增多(或有利于H+放电),所以钴的浸出率下降;
(2)①“酸浸”过程中正极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LiCoO2氧化生成Co2+和O2,方程式为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该步骤一般在80℃以下进行,温度太高,双氧水会受热分解;
故答案为: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防止H2O2剧烈分解;
②(NH4)2C2O4溶液呈弱酸性,故
a.由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知c (NH4+)>c(C2O42-)>c (H+)>c (OH-),故a正确;
b.由电荷守恒,可知c (H+)+c (NH4+)=c (OH-)+c(HC2O4-)+2c(C2O42-),故b错误;
c.由物料守恒,可知c (NH4+)+c (NH3•H2O)=2[c(C2O42-)+c(HC2O4-)+c(H2C2O4)],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解析
解:(1)①阴离子氢氧根在阳极放电,生成氧气,4OH--4e-═O2↑+2H2O,故答案为:4OH--4e-═O2↑+2H2O;
②如图2所示.当c(H2SO4)>0.4mol•L-1时,参与放电的H+增多(或有利于H+放电),所以钴的浸出率下降,
故答案为:H+与LiCoO2在阴极的还原反应相互竞争,当c(H+)增大时,参与放电的H+增多(或有利于H+放电),所以钴的浸出率下降;
(2)①“酸浸”过程中正极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LiCoO2氧化生成Co2+和O2,方程式为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该步骤一般在80℃以下进行,温度太高,双氧水会受热分解;
故答案为:2LiCoO2+H2O2+3H2SO4═Li2SO4+2CoSO4+O2↑+4H2O;防止H2O2剧烈分解;
②(NH4)2C2O4溶液呈弱酸性,故
a.由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知c (NH4+)>c(C2O42-)>c (H+)>c (OH-),故a正确;
b.由电荷守恒,可知c (H+)+c (NH4+)=c (OH-)+c(HC2O4-)+2c(C2O42-),故b错误;
c.由物料守恒,可知c (NH4+)+c (NH3•H2O)=2[c(C2O42-)+c(HC2O4-)+c(H2C2O4)],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