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二氧化铈(CeO2)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主要含CeO2、SiO2、Fe2O3等).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图:

(1)洗涤滤渣A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填离子符号).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3)萃取是分离稀土元素的常用方法.已知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TBP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4)取上述流程中得到的Ce(OH)4产品0.462g,加硫酸溶解后,用0.1000mol•L-1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铈被还原为Ce3+),消耗20.00mL标准溶液.该产品中Ce(OH)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正确答案

解:废玻璃粉末中含有SiO2、Fe2O3、CeO2,向其中加入稀盐酸,Fe2O3反应变成FeCl3,溶于水,滤渣A的成分为SiO2、CeO2(第①步),第②步向滤渣A中加稀硫酸和H2O2,SiO2不反应,CeO2反应变成Ce3+,加碱以Ce(OH)3形式沉淀出(第③步),Ce(OH)3和氧气反,生成Ce(OH)4,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Ce(OH)4

(1)滤渣A上含有FeCl3,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除去Fe3+

(2)稀硫酸、H2O2,CeO2三者反应生成转化为Ce2(SO43、O2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H2O2+2CeO2=2Ce3++O2 ↑+4H2O;加入稀硫酸和H2O2,CeO2转化为Ce3+,SiO2不反应,滤渣B的成分为SiO2

故答案为:6H++H2O2+2CeO2=2Ce3++O2 ↑+4H2O;SiO2

(3)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所以TBP不能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量筒等,故答案为:不能;分液漏斗;

(4)Ce(OH)4 ~FeSO4

    0.0020mol   0.1000mol/L-1×0.020L

所以m(Ce(OH)4)=0.0020mol×208g/mol=0.416g,产品中Ce(OH)4的质量分数为×100%=90.04%,

故答案为:90.04%;

解析

解:废玻璃粉末中含有SiO2、Fe2O3、CeO2,向其中加入稀盐酸,Fe2O3反应变成FeCl3,溶于水,滤渣A的成分为SiO2、CeO2(第①步),第②步向滤渣A中加稀硫酸和H2O2,SiO2不反应,CeO2反应变成Ce3+,加碱以Ce(OH)3形式沉淀出(第③步),Ce(OH)3和氧气反,生成Ce(OH)4,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Ce(OH)4

(1)滤渣A上含有FeCl3,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除去Fe3+

(2)稀硫酸、H2O2,CeO2三者反应生成转化为Ce2(SO43、O2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H2O2+2CeO2=2Ce3++O2 ↑+4H2O;加入稀硫酸和H2O2,CeO2转化为Ce3+,SiO2不反应,滤渣B的成分为SiO2

故答案为:6H++H2O2+2CeO2=2Ce3++O2 ↑+4H2O;SiO2

(3)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所以TBP不能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量筒等,故答案为:不能;分液漏斗;

(4)Ce(OH)4 ~FeSO4

    0.0020mol   0.1000mol/L-1×0.020L

所以m(Ce(OH)4)=0.0020mol×208g/mol=0.416g,产品中Ce(OH)4的质量分数为×100%=90.04%,

故答案为:90.0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某化工厂将合成氨、制纯碱和生产尿素(CO(NH2))工艺联合,简易流程如下:

(1)25℃时101kPa时,测得生成17g NH3,放出46.2kJ热量,写出合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2)合成氨原料气中的杂质硫化氢用稀氨水吸收,副产品是酸式盐.该副产品的化学式为______

(3)反应器2分离出来的氮气和氢气再通入反应器1,其目的是______.向反应器3充入原料的顺序是:先加氯化钠溶液,通入氨气至饱和,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制得NaHCO3.反应器3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工业上可用碳、甲烷与水蒸汽反应制氢气

①C+H2O(g)⇌CO+H2,△H>0,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为了提高碳的转化率,宜采用下列措施中的(填字母编号)______

A.增大压强        B.增加碳的量  C.升高温度D.增加水的量      E.使用催化剂      F.及时移出CO、H2

②有些国家水电丰富,采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钠溶液制氢气,电解时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③若仅以CH4、空气、H2O为原料制尿素(CH4+2H2O(g)CO2+4H2),标准状况下22.4m3 CH4,理论上最多能制______㎏尿素.

正确答案

解:(1)N2和H2完全反应生成17g即1molNH3放热46.2kJ热量,生成2mol氨气放热92.4KJ,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为-92.4KJ/m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92.4KJ/mol;

故答案为:N2(g)+H2(g)═2NH3(g)△H═-92.4kJ/mol;

(2)硫化氢与氨水反应生成NH4HS,故答案为:NH4HS;

(3)氮气和氢气再通入反应器1可节约燃料,提高原料利用率;氯化钠、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故答案为:提高原料利用率;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4)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积,所以K=;为提高碳的转化率,应是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可采取的措施有:升高温度、增加水的量、及时分离出CO、H2

故答案为:;CDF;

②电解硫酸钠溶液实质是电解水,阳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故答案为:4OH--4e-═2H2O+O2↑;

③22.4m3 CH4的物质的量是1000mol,由C原子守恒可知,CH4~CO2~CO(NH22,CO(NH22的物质的量是1000mol,质量60000g,即60kg,故答案为:60.

解析

解:(1)N2和H2完全反应生成17g即1molNH3放热46.2kJ热量,生成2mol氨气放热92.4KJ,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为-92.4KJ/m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92.4KJ/mol;

故答案为:N2(g)+H2(g)═2NH3(g)△H═-92.4kJ/mol;

(2)硫化氢与氨水反应生成NH4HS,故答案为:NH4HS;

(3)氮气和氢气再通入反应器1可节约燃料,提高原料利用率;氯化钠、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故答案为:提高原料利用率;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4)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积,所以K=;为提高碳的转化率,应是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可采取的措施有:升高温度、增加水的量、及时分离出CO、H2

故答案为:;CDF;

②电解硫酸钠溶液实质是电解水,阳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故答案为:4OH--4e-═2H2O+O2↑;

③22.4m3 CH4的物质的量是1000mol,由C原子守恒可知,CH4~CO2~CO(NH22,CO(NH22的物质的量是1000mol,质量60000g,即60kg,故答案为:6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达到下表所列的实验目的,请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将其标号填在答题卡上.

实验方法:A、加热B、将溶液滴在PH试纸上C、溶解、过滤、结晶D、滴加KSCN溶液

正确答案

解:氯化亚铁变质生成铁离子,可用KSCN检验,如变质,溶液呈红色;

细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碳酸氢钠加热易分解,可用加热的方法除杂;

如雨水呈酸性,可用pH试纸检验,

故答案为:D;C;A;B.

解析

解:氯化亚铁变质生成铁离子,可用KSCN检验,如变质,溶液呈红色;

细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碳酸氢钠加热易分解,可用加热的方法除杂;

如雨水呈酸性,可用pH试纸检验,

故答案为:D;C;A;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粉煤灰中含有SiO2、Al2O3、Fe2O3等,某实验室对其进行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得到的“熟料”中可溶性的成分主要是NH4Fe(SO42、NH4Al(SO42等,写出生成NH4Fe(SO4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滤渣B的主要成分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③中用NH4HCO3调节pH的实验原理为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实验室进行第④步操作时,所需的仪器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玻璃棒、______,得到的晶体主要成份是______(填化学式).第⑥步生成Al(OH)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Fe2O3与NH4HSO4反应生成 NH4Fe(SO42和氨气与水:Fe2O3+4NH4HSO42 NH4Fe(SO42+2NH3↑+3H2O;

故答案为:Fe2O3+4NH4HSO42 NH4Fe(SO42+2NH3↑+3H2O;

(2)SiO2不溶于一般酸性溶液,不溶于氨水;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

故答案为:SiO2、SiO2+2OH-=SiO32-+H2O;

(3)在酸性溶液中,H++HCO3-=H2O+CO2↑;

故答案为:H++HCO3-=H2O+CO2↑;

(4)实验室进行第④步操作时,滤液C得到硫酸铵,所需的仪器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玻璃棒、蒸发皿;第⑤步所加试剂NaOH,生成四羟基合硫酸根离子,第⑥步生成Al(OH)3的离子方程式为通入CO2,酸碱中和生成(NH42SO4

故答案为:蒸发皿;(NH42SO4;[Al(OH)4]-+CO2+H2O=Al(OH)3↓+HCO3-

解析

解:(1)根据题意,Fe2O3与NH4HSO4反应生成 NH4Fe(SO42和氨气与水:Fe2O3+4NH4HSO42 NH4Fe(SO42+2NH3↑+3H2O;

故答案为:Fe2O3+4NH4HSO42 NH4Fe(SO42+2NH3↑+3H2O;

(2)SiO2不溶于一般酸性溶液,不溶于氨水;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

故答案为:SiO2、SiO2+2OH-=SiO32-+H2O;

(3)在酸性溶液中,H++HCO3-=H2O+CO2↑;

故答案为:H++HCO3-=H2O+CO2↑;

(4)实验室进行第④步操作时,滤液C得到硫酸铵,所需的仪器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玻璃棒、蒸发皿;第⑤步所加试剂NaOH,生成四羟基合硫酸根离子,第⑥步生成Al(OH)3的离子方程式为通入CO2,酸碱中和生成(NH42SO4

故答案为:蒸发皿;(NH42SO4;[Al(OH)4]-+CO2+H2O=Al(OH)3↓+HCO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上用铝土矿(含氧化铝、氧化铁)制取铝的过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操作II、操作III都是______(填操作名称),实验室要洗涤Al(OH)3沉淀应该在______装置中进行.

(2)生产过程中,除NaOH、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填化学式).用此法制取铝得到的副产品是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Na2CO3溶液与CaO反应离子方程式:______

(4)若铝土矿中还含有二氧化硅,此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氧化铝将混有杂质:______(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解:(1)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采用过滤法,实验室要洗涤Al(OH)3沉淀是在过滤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为:漏斗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流完,重复操作2~3次,

故答案为:过滤;过滤器;

(2)对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的氧化钙可以再和碳酸钠水溶液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还可以用来处理溶液B,二者均可以循环使用,该方案中的沉淀C氧化铁和电解铝生成的氧气是副产物,故答案为:CaO和CO2;Fe2O3和O2

(3)Na2CO3溶液与CaO反应的实质是CO32-+CaO+H2O═CaCO3↓+2OH-,故答案为:CO32-+CaO+H2O═CaCO3↓+2OH-

(4)二氧化硅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硅酸,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硅,所以若铝土矿中还含有二氧化硅,此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氧化铝将混有杂质二氧化硅,故答案为:SiO2

解析

解:(1)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采用过滤法,实验室要洗涤Al(OH)3沉淀是在过滤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为:漏斗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流完,重复操作2~3次,

故答案为:过滤;过滤器;

(2)对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的氧化钙可以再和碳酸钠水溶液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还可以用来处理溶液B,二者均可以循环使用,该方案中的沉淀C氧化铁和电解铝生成的氧气是副产物,故答案为:CaO和CO2;Fe2O3和O2

(3)Na2CO3溶液与CaO反应的实质是CO32-+CaO+H2O═CaCO3↓+2OH-,故答案为:CO32-+CaO+H2O═CaCO3↓+2OH-

(4)二氧化硅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硅酸,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硅,所以若铝土矿中还含有二氧化硅,此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氧化铝将混有杂质二氧化硅,故答案为:SiO2

下一知识点 : 其他物质的检验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气体的检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