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和热的测定
- 共246题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注意隔热、保温,并用环形玻璃棒搅拌,图示装置可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配制100mL0.1mol/L盐酸,应用100mL容量瓶,并用玻璃棒引流,题中实验可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乙醇与水互溶,无法通过分液操作分离,所以无法达到操作目的,故C错误;
D.实验室用乙酸、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制备乙酸乙酯,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图中装置可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在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中和热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需要温度计测定温度、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还需要量筒量取一定量的酸、碱溶液,
显然不需要天平,
故选D.
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环形玻璃棒搅拌能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故A正确;
B.温度计水银球测烧杯内的热水的温度,不能接触烧杯底部接触烧杯底部,故B错误;
C.醋酸是弱酸,电离吸热,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故C错误;
D.中和热测定用不到天平,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铜质搅拌棒会导热,使热量被铜棒导出,烧杯内温度降低,误差太大,故A错误;
B.NaHSO3溶液呈酸性,不用担心溴乙烷水解,Br2+2NaHSO3=2NaBr+Na2SO4+H2SO4从而达到除溴目的.而溴乙烷沉在溶液下层,取下层清液就达到除杂分离的效果,故B正确;
C.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为:△G=△H-T△S,当△G=△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当△G=△H-T△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G=△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自发反应判断依据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也不能判断熵的变化,自发反应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必须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故C错误;
D.甲基橙的变色范围3.1~4.4,大于4.4为黄色,而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时是由碱性到中性,PH大于4.4为黄色,3.1-~4.4的呈橙色,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色,故D错误.
故选B.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量筒量取50mL0.50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t1;
步骤二: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 0.55mol•L-1 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t2;
步骤三: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t3.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三中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A.轻轻地振荡烧杯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3)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NaOH溶液和盐酸测中和热,理由是______.
(4)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HCl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正确答案
C
D
不能
因为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偏小
解析
解:(1)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故选C;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也不能轻轻地振荡烧杯,否则可能导致液体溅出或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更不能打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有热量散失,
故选D;
(3)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水外,还生成了BaSO4沉淀,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所以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NaOH溶液和盐酸测中和热,
故答案为:不能;因为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4)由于氢氧化钠过量,盐酸不足,若有部分氯化氢挥发,会导致生成水的物质的量减小,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小,导致测定的中和热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