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

问题:(6分)

1)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辛亥革命。 (2分)   

2)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辛亥革命。(2分)   

3)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评价辛亥革命?(2分)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意识。(2分)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2分)

3)一方面,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革命的影响在城市和乡村并不均衡;另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要深入人心需要有个发展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3分)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3分)

(2)史实: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 临时约法)(6分)。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于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分涉及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4分,涉及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兴民权、开议院”、“实行了君主立宪”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此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2)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主要是说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实践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失败的并不是这种体制本身,而是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辛亥革命形势图

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

(2)分析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4分)

(3)概括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4分)

(2)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经济上民资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答对两个方面满分)(4分)

(3)意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

(1)辛亥革命形势图提供的信息比较丰富。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和台港澳被外国列强占领这些信息只要仔细看图都能看得出来。(2)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旨在救亡图存为目的的革命运动。从原因上来看政治上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成了洋人的朝廷;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组织上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军事准备上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这些因素作用下爆发了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的意义是重点识记的内容:政治上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据《中共党史》选编

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此间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武汉和广州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2分)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确定7月1日为建党节的参考因素。(2分)在中国共产党90周岁诞辰来临之际,某中学准备在党的诞生地举办一次纪念活动。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2分)

(3)读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2分)

正确答案

(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1分)    

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1分)备选城市(任答一):

东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2分)

(2)当时处于战争环境,缺乏档案资料,无法查证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参加过中共“一大”的同志只记得会议召开的月份是7月;党的领袖的提议。(2分)

答上海和浙江嘉兴均可。因为中共“一大”最初是在上海召开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2分)

(3)原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理念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国共两党都认同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心愿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2分,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报·发刊词》(1905年)

(1)材料一是哪一组织的机关刊物?该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

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3)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

(1)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按照示例的模式,进行分析组织答案。第(3)题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指出其变化。第(4)题实际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来回答“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一问颗。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