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选A,不正确选B,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小题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题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小题3: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小题4: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小题5: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由此可以看出俄中两国革命走的是城市暴动之路。                               

正确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6分)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4分)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10分)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6分)

(2)现象:国共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期间蓬勃发展。(6分)

(3)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4分)

(4)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没有,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武昌首义之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那场革命运动。

——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修订版

材料二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黄花岗起义之后,“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师参考书

材料三 为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0年12月4日,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湖北省中学生演讲比赛决赛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一号报告厅举行。大赛以“迎辛亥百年,抒爱国情怀,展学子风采”为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子们在演讲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强烈的缅怀英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摘自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园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完成下表。(7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大革命以成”,而后来却又说:“革命尚未成功”呢?(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我们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7分)

(2)“大革命以成”: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分)

“革命尚未成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1分)

(3)通过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激发青年学生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1分)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① 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② 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③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8分)

正确答案

①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分)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3分)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屏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出4点,即得8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   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辛亥革命使   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

武汉三镇、民主共和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发动,武汉三镇称为其革命的突破口,在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称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依次填写题目要求。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