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8分)

正确答案

(1)中国人是否具备成为共和国民的素质;要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改良与革命孰优孰劣。 

(2)提供争鸣辩论的阵地;宣传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1)根据材料回答,如材料中的“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等有效信息都提供了本题的答案。(2)从宣传思想、制造舆论、启迪民智等方面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6分)

(2)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及“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6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6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6分)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6分)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2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9分,答对3点即可得9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白勺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曰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

(3)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因: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可结合辛亥革命的内容和成绩可知。(2)近代史中国人民有两重任,一是民族解放,二是国家富强民主,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国家富强民主。(3)文革期间是对人权和法制的践踏,所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表现。

正确答案

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解题时首先要准确审题,特别是时间的定位要准确。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也就是在1895年到919年之间。作答时要从题目所问的三个方面来分别概括回答。政治方面:主要体现在辛亥革命的作用上,即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经济方面:随着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甲午战后请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一战的爆发,民族资本主义先后出现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思想方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的思想先后出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本题9分)

(1)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请说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6分)

(2)孙中山晚年最伟大的业绩是什么?这一业绩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正确答案

(1)(6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2)(3分)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1)注意题目要求时间是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概括出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有:制定《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这些斗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带有明显软弱性和局限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他晚年能完成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独立发出了自己最后一点热。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