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民国”之取代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1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4分)

(2)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建立民国取代帝国。(6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1分)

(4)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一种的转折语气及最终结论,专制和明清两代相对应。之前“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基于此得出结论。(2)分析材料二,强调了西方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政治民主方面的影响,包括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回答,分析材料,强调了即使学习外国,也一定要与本国传统、人事相结合,否则“无法长成”,所以,其原因是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4)此问可从中国政治文明演进历程、演进背景、以及内容等方面分析。

点评:此题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解读能力、概况评述能力等,解题时要注意时刻不能脱离中国政治文明演进这一主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小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3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宪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原则两方面比较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6分)

小题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特点:①带有封建性;②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③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3分)

小题1:相似之处:主权在民;实行共和制。(2分)不同:国家性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4分)

小题1:意义:①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③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

本题主要考查而是概括材料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封建性。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比较能力,要求学生能力理解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异同。

小题1:主要考查了54宪法的历史意义,要求学生能够从宪法性质、宪法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第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16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19条 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请回答:

(1)  本材料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颁布的目的何在?(4分)

(2)根据所示材料指出,该法令的颁布体现哪些重要原则?(4分)

(3)这一法令的颁布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各2分)

(2)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各2分)

(3)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化进程的丰碑。(4分)

试题分析:

(1)通过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等规定可以看出,该材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令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国民平等的原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6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8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中国古代民族主义观念落后;19世纪末,外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4分)

目的:通过宣传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2分)

(2)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分,任意3点)

(3)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2分)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分)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2分);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2分)

(4)辛亥革命:民族团结;爱国主义。(4分)

1949年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进步社会思潮:康梁维新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思潮 (4分)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努力(8分)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探索。

第(1)问,关键信息:“维新变法开始”、“中华民国成立”,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即通过改良的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康梁维新思想的政治主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两派的政治主张分别是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

第(2)问,解答本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共同的原因。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分析;从政治上看,主张是认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思想上看,一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是先进中国的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