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概括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的立足点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同:推动了北魏的汉化(2分)
异:材料一认为改革导致北魏国势衰微,材料二认为改革带来北魏的强盛;(4分)
(2)材料一以北魏政权和鲜卑文明为立足点,材料二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为立足点(4分)
原因: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5分)
略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⑴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2分)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8分)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4分)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4分)
正确答案
(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2分)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 (2分)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2分)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2分)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实质: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 (2分)原因: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 (4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 (4分,讲出1点得1分)
略
(2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
(2)请结合史实举两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8分)
(3)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4分)并概括近现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8分)
正确答案
(1)原因:①产生于中国内地的知识分子知识单一,不懂科技和战争。②统治阶级不愿也不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③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每点2分,共6分)
(2)例1:洋务运动(2分),引入西方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2分);
例2:戊戌变法(2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君主专制(2分);
例3:社会结构变化,出现了买办阶层;
例4:经济结构变化,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例5:社会生活变化,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传入;
例6:思想文化变化,西学东渐。
……
(任举两例,每例2分,每个说明2分,共8分。若所举两例局限于一个方面的,只按一例得分;每个说明与事例没有逻辑关系的,只得事例的2分,说明部分不得分)
(3)简述:建立中华民国,确立民主共和制;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4分)
革命时代:“走俄国人的路”:在大城市举行工人运动、武装起义;(2分)
“走自己的路”:把农民纳入中国革命队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任答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酌情给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代:1978年以前,照搬斯大林模式。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分)(若只是列举具体史实,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事件不给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可以梳理材料叙述角度,可知三段材料分别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统治阶级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辛亥革命理论主张同中国国情的关系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厘清材料逻辑及关键词予以提炼概括表述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运用,“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结合语境可知所指为面对西方冲击中国的应变行为,也即为向西方学习,联系19世纪后半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史实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变化予以罗列并简要分析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也即辛亥革命并建立民主共和的历程及相关史实,联系相关知识予以罗列即可;第二小问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联系中共成熟历程中,对国情认识日益走向深刻,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史实予以罗列并简要分析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图片中两个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民国初年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2分)你认为它的确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体现出的原则、政体有何相同之处?(3分)依据材料三总结1954年宪法在制度上有何创新之处?(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4分)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2分)
(2)共和体制。(2分)影响: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分)
(3)相同:都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共和制。(3分)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4分)
试题分析:
(1)从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明朝和清朝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据设问中的限制词“民国初年”可以找到答题的思路:民国初年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最主要影响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对比材料二、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新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4)材料一体现的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材料三颁布宪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三则材料体现的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点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请回答: 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6分)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正确答案
举措:
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分)
作用:
使民主政治、共和政体成为历史潮流;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有利于社会进步。(4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