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4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2分)
(4)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分)
正确答案
(1)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每点1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4分。)
(2)原因: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专制统治危机);(2分,如果答到洋务运动失败认识到技术不能救国也可给2分。只写“甲午战改”给1分。)方案:维新变法运动(2分)(写出“君主立宪”或能准确答出维新变法内容也可相应给分。)
(3)旧政治秩序——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1分)新政治秩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
(4)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2分。如只答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给1分)。理解:围绕“民国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分析,民主共和国有名无实,三民主义没有真正落实,封建军阀(北洋军阀)独裁、破坏民主政治;民主共和的影响力有限等(2分。每对任意1点得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1)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全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要分清六个阶段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应的阶级派别,同时要理解从学习的层次上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思想解放的过程;(2)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而且维新派认识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所以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3)如果说维新派只是改良的话,那么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是一种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然而革命派作出的努力只是表面的、形式的,三民主义只是一个“空壳”,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受到了封建军阀的破坏等。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本来可以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可惜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中断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再次提供了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可惜辛亥革命中断了它的进程,使中国再一次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会。”请你简单评述上述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情况。(1)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举措,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它丝毫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场政治实践,兴起于洋务运动失败后,根本谈不上中断洋务运动的实践。(2)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挽救统治的又一举措,但它也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预备立宪”是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骗局。辛亥革命正是在清末这两项措施破产的基础上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绝对没有中断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准确题目的正确与否,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用史实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回答:
(1)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了的革命,也有人说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革命纲领分别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国民大革命在历史阶段、革命领导、群众基础及革命武装方面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正确答案
(1)成功理由: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3)历史阶段: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领导: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发展为由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
一战线的领导。
群众基础:从依靠会党、新军等发展到充分发动群众,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革命武装: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对比,是我们对它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值此中国局势危机之际……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平贸易之原则。
材料二 中国被瓜分,将使全体中国人为共同目的而反对外国统治者……到处表现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为今日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持满洲朝廷。
――赫德《中国实测论》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这部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仍然享有种种大权,如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但同时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尽管幅度有限,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第144—145页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406—410页
请回答:
(1)你认为哪一个材料最能说明当时中国未被瓜分的原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2)据材料三,清政府要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它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它的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简要评价材料四。(4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二最能说明。启示:中国人民蕴藏了巨大的反侵略力量,是不可征服的。(2分)
(2)体制:君主立宪制。(1分)不同:①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③它规定了人民的一些民主自由权利。(3分)
(3)进步性:①它维护了共和制度,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②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它给了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3分)
评价:《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1)由材料二中的“为今日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可知最能说明当时中国未被瓜分的识材料二,启示可以从中国人民的力量说明。(2)据材料三“规定君主仍然享有种种大权...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可以判断出清政府要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同点体现在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规定了人民的一些民主自由权利。(3)根据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与材料三相比,可以得出其进步性体现在“人民主权”的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给了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结合教材原文内容即可简要评价。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哪些探索?其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如何?
(2)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正确答案
(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大机器生产,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从而把中国带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潮流。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促进中国工业化上起了积极作用。
(2 )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宪制,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
本题通过对比的方式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注重机器生产的作用。戊戌变法注重注重上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则强调主权在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