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试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革命纲领、革命任务、斗争方式、革命结果、经验教训、失败原因诸因素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分析能力,考点是辛亥革命。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全面客观地辩证看待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A项没有看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思想和组织动员,故错误;C项没有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错误;D项没有看到革命力量是击垮清王朝的关键因素,故错误;只有B项基本正确,认识到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6分)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4分)
正确答案
(1)努力: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陈独秀等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主政治推翻了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分)
(2)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4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央视《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书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表现。(6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政治上: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悟的提高。(6分)
(2)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2分)
《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6分)
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课本知识从三方面入手。
政治上: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悟的提高。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问,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 “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 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3分)
正确答案
(1)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1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1分)
(2)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3分)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活动。(2分)
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2分)
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领导了新文化运动。(2分)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答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亦可)。(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可以看出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后来认可民主共和,说明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从材料“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可以看出孙中山要向俄国寻求帮助,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3)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经济的变迁。有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可以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的重大变革回答。第(4)问要求答出在世纪跨越时期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的史实,可以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参加里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的组织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20世纪初期,民主共和思潮在中国传播,在辛亥革命后,共和思潮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20年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进步的趋势,开始由原来的“沉沦”逐渐的处于“上升”状态,孙中山革命思想转变,开始走向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国民大革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展。在20世纪后期 中国进一步的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地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活动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的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礼服兴,傲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 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然偌大的清王朝不亡于洪杨,却被孙中山的几个口号叫跨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材料三 毛泽东曾12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两图分别是49年2月的第一次和2005年6月的第十二次,内文都作了简单描述。1949年2月报道称“毛泽东正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共产主义,它是自苏联革命以来最大的胜利。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则意味着和平。5亿困顿疲惫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2005年6月报道标题为“中国的新变革”:“刘丽……这个农民的女儿一直在广东一家工厂里工作,天天泡在繁密的缝纫机声响里。是的,这里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 ”。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提及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6分)
(2)材料二中孙的几个口号指什么?为什么说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5分)
(3)截止1949年,毛泽东承担的主要历史课题是什么?其能够大获成功,具备了哪些有利的内外条件?(5分)
(4)毛逝世后到2005年,为实现“全世界没谁能逃脱‘中国制造’,中国领导人在探索中形成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服饰;社会习俗;历法纪元;礼仪变化;政治体制-结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时代精神: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解放思想;反封建专制和等级伦理,提倡资产阶级平等、民权;提高妇女地位。(6分)(2)民族民权民生;半殖半封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是两大课题,三民主义符合顺应发展趋势,表达资阶政治经济要求,反映中国人民民族独立和民主的愿望;成为辛亥指导思想,推动革命发展。(5分)(3)历史课题:寻找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条件: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成为革命指导;中共代表人民得到群众支持;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主力被消灭;(5分)(4)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景涛,科学发展观(3分)(5)时势造英雄,顺应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成功;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纲领和理论形成必须适合本国国情。(答出1点2分、任答两点3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