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二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 共襄复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的?
正确答案
(1)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④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⑤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九一八事变。
后果: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史实: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问,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注意按照题目限定的角度解答;第(2)问依材料二判断“这一事件”,从“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等可以分析出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其他几个问题根据有关知识进行回答。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正确答案
(1)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
措施:政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3)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
或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第(1)问应抓住“1911年”这一关键信息点,从内忧外患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应注意对材料的全面解读,不要忽略“世界和平永保”反映的信息。举例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应注意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而非讨论新中国国歌的背景,是否同意是开放性的设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分)【历史——近代牡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1)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它被近代中国学术弊广泛编译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基本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反对列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促进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2分)
(2)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推翻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独立宣言的内容,可直接归纳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第二小问原因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背景可归纳出反对列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促进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2)历史意义结合材料二中“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推翻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获得政府奖励的实业家张謇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人们之间的称呼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8分)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2)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请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各阶层的表现加以说明。(4分)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图1与图2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7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6分)
正确答案
(1)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提倡平等,移风易俗。(8分)
(2)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4分)
(3)排序:图1──图3──图2(3分)
历史意义:图l: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分)图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解放战争基本胜利。(2分)
(4)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1)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有效提取。由图片帝制被斧头砍到,可以看出帝制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由图片还可以看出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吴玉章的话,可以看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张謇和临时政府的法令,得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图中奴才和老爷到先生的变化,说明风俗也发生改变。
(2)回答问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结合背景和各阶层的表现。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失败之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我们知道,遵义会议是三十年代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事情发生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事情发生的;遵义会议和渡江战役的意义,根据课本知识很容易回答。
(4)回答问题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容。由材料可以得出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还可以补充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3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正确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2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2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2分)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3分)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3分)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偶然性)。(4分)材料费三从革命常人身安全、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4分)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4分)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历史条件问题,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是其各种社会汇聚而促使其发生的。武昌起义的主观条件是武昌地处长江流域,是辛亥革命影响深刻的地区,所以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广泛并且被很多人接受,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武昌起义时,虽然孙中山等主要领导人不在湖北,但湖北新军的某些将领革命的自觉性高。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透顶,是列强在人、华利益的代言人,遭到多数的攻击与不满,尤其是其为了消弥革命而进行的“新政”与“预备立宪”更是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清政府也失去了列强的支持。
共同之处的结论可通过通观整个材料三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武昌起义是在革命常人制造炸弹时发生意外爆炸事件后而仓促发生的,所以认为是意外是正常的。材料四认为武昌之所以发生革命事件是因当时的总督瑞澂逃跑而发生的,所以也是个偶然的事件。但这二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这个结论很容易从材料中得出。
分析并回答此问必需得先理解恩格斯文章的真实含义。起义发生的过程可能是短暂的一天或几天,但革命起义的酝酿却是长期的,所以恩格斯有此语。这些“酝酿”的原材料就是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矛盾等问题的发展状况。武昌起义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很重要的必然性,并且这些“必然性”必需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发酵”才会有新的“产品”诞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