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有中国 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纲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满天下之雠,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2: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3: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 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利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材料1、2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3)材料3中的“中国”与材料1、2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据此分析材料3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飞跃?

                                                                                                                                                                

正确答案

(1)共同之处: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局限性: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材料1、2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3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平均地权;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倡导并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6分)

正确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是中规中矩的试题。

(1)从材料一陈嘉庚和黄炎培的话语中归纳出“教育救国”的主张,联系半殖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实现的原因)。

(2)依据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形势简述背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述“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内涵。

(3)从材料三中的图表出发,既要点明总体趋势,也要分时段简要表述。联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分析有增长也有失误的原因。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出发,简要说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原因。

(4)从借鉴过去、面向未来的角度出发,有总结、有探索、才有发展。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如自由党、社会党、工党、统一共和党等。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中华民国各省进行议员的选举,初选、复选都热闹非凡,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材料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5分)

(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5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表现:组建政党、社团;创办报刊,评说时政;公开的政治性演说;各省议员选举。(答三点即可得3分)   原因: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升;临时约法让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众参政意识增强。(言之成理、答两点即可得2分)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2分)

设计: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原则、群众监督、服从法律。(3分)

(3)主张: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通过民主程序完善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2分)

成就: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定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基本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3分,)

(4)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符合本国国情。(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中华民国各省进行议员的选举,初选、复选都热闹非凡,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等信息不难判读出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民国初年社会发展、临时约法颁布以及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中依据材料二中“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的监督,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作答。 第(3)问对应材料三,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宪法典修订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等角度作答。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接待此类试题要结合所学,本题从上述所给材料围绕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符合本国国情等方面去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三者性质与影响:《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的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