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一一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1分)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4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3分)
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1分)
试题分析:(1)“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说明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明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最后升华到史学研究的角度,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
点评: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逐渐深入,史学研究类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目类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考察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较高,这类题将是以后高考中会经常出现的新题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历史、研究历史的能力。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材料三 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转引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6分)
(3)材料三提供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视角是什么?(1分)
正确答案
(1)周朝: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察举制。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8分)
(2)“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6分)
(3)突破短时段的“革命史框架”,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梁启超认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处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的出第一枪指的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创立了民国是指的第一步;由此引发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是指的“第一回”。(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前后各个时间段分析,进行长时期研究。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16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材料三: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1)从材料一列举的时期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中国现代化开端的时期并说明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6分)
(3)材料二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4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世界,向西方学习一。
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近代工业起步。
维新变法:提出改良政治,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民主、科学观念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2分)说明:只提出观点,没说明依据的不得分。)
(2)进步性:以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4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
(3)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4分)
(4)政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收归国有,之后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4分)
试题分析:第(1)小问任选一种说明理由即可。第(2)小问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角度分析进步性;根据材料进行归类。第(3)小问注意“1933年”,再结合经济危机和苏联的“一五计划”等知识回答。第(4)小问可以从政治上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上进行三大改造谈毛泽东的观点。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掌握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①由学习的西方军事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深入发展;②学习的榜样:英德→俄日→欧美→以俄为师;③充满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有限,影响深远,近代化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中国近代化最终结局说明:实现近代化的前进条件是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2)掌握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的特点:(社会环境、领导者、发展进程、分布、结构)总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近代化相比,它具有明显的特征。①近代工业化既受封建势力的阻碍,又受帝国主义的压制,发展极为艰难。②近代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终未能真正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工业化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和思想准备不足,它以官司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要民用,从官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重工业力量十分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 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的人民解放战争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举战绩一例。(3分)
(2)试概说“三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取得成功的事例两个。(3分)
(3)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探索现代化之路。请仿照下例,另举两例。(3分)
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强求富
(4)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浴血奋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和惨痛的教训。这一切对于我们走现代化道路有什么启迪?(2分)
正确答案
(1)战略防御,孟良崮战役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及平津战役。(3分)
(2)①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国民革命运动出现高潮。
②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分)
(3)戊戌变法改革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学习西方三权分立(或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3分)
(4)①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②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分)
略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一 右图是辛亥革命中的某一组织颁给成员的一种凭证,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辛亥革命发生。
(1)它是什么组织?(1分)
材料二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
“中山奋起卫炎黄,叱咤风云革命张。首义武昌摧末帝,共和民主屹东方。”
(2)指出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体现了该约法明显的特点是什么?(1分)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3分)
材料四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