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8分)

正确答案

(1)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学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6分)

(2)中央政府的权威,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文化的包容性、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有利的国际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8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学制》、“壬寅学制”;均重视儒学道德教育---“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点;政府主导等。第(2)问,考查深层次分析原因的能力,可以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归纳,国内如政府的权威、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及配套措施等方面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7分)

(2)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6分)

正确答案

(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1分)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4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3分)

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1分)

(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

试题分析:

(1)“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说明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明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最后升华到史学研究的角度,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

(3)据材料三结合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因素。19212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而1924年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 “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

——《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正确答案

(1)民族主义。(1分)局限性: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单纯的排满兴汉;不鲜明反帝。(任答1点,1分)

(2)系统的领袖崇拜。(1分)评价:利于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当时国民革命的精神支柱之一。(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强调集中的政治权威,与民主潮流不符(思想僵化);不利于革命实践。(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导致不同的文化立场。(阶级立场的不同;2分)意图:①中共:从中共创始人或马克思主义传播角度分析。(1分)②国民政府:从反抗北洋军阀政府和对国民政府认同感角度分析。(1分)③北京大学:从北大办学精神角度分析。(1分)④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1分)简言之,这场公葬恰恰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1分)

评分建议:论述理由准确,字数够,可得5分;其余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5分。

试题分析:

(1)黄帝是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帝热”是民族主义的象征。黄帝热所象征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带有排满兴汉的局限性。

(2)修建中山陵,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这些措施符合系统的领袖崇拜。评价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会回答,只有言之有理即可。

(3)依据所学知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立场不同导致的。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依据他们各自的阶级立场及时代背景概括出各自的意图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前人民所有土地,照面积纳税,分上中下三等、……要消除这种不合理现象,应该使税和地价相称……不如照价征税,贵地收税多,贱地收税少。……国家在地契之中,应批明国家当需地时,随时可照地契之价收买,方能无弊……国家据其地价,载在户籍,所报之价即为规定之价,此后地价之增加,成为公家所有,私人不能享有其利,地主虽欲垄断,其将何辞之可籍哉。

——摘编自《孙中山个全集》

材料二  1959年5月17日,(古巴)革命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这是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土改法。土改法规定废除大庄园制度,对每个自然人或法人占有30卡瓦耶里亚(约402公顷)以上的土地予以征收。这次土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没收本国大庄园主的土地,第二阶段把在古巴的全部美国垄断资本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政府没有将征收的大部分庄园的土地在大庄园的农业工人中进行分配,而是成立国营人民农场和甘蔗合作社。

——摘编自肖枫《古巴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

材料三 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都由工党领导,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英国国有化的推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使,是其“社会主义试验”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在政府调节经济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财政调节手段,而财政调节手段之所以能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预算……可见,实行“国有化”最终是为了实现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经济稳定的目标。此外,二战后,英国经济再次遭到重创,经济实力不可挽回地衰落了,人心向往工党倡导的战后新社会。同时,保守党开始反思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仅仅放弃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实行凯恩斯主义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辅助以若干的“制度”方面的改良措施。

——摘编自毛锐《论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手段有哪些,试分析其目的。(9分)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古巴土地改革政策与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有何差别?(6分)试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过的类似于古巴的国有化措施。(2分)

(3)据材料三回答,二战后初期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和实行国有化政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手段: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3分)

目的: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纳税方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避免贫富分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6分)

(2)差别: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具有明显过渡性且并未执行,古巴明确、有序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孙中山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外国财产,古巴没收了外国土地;孙中山允许私有土地存在,古巴力图实现土地公有。(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措施:三大改造。(2分)

(3)原因:执政党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动;稳定、发展经济的需要;经济衰退,人心思变;在野党吸取历史教训,推动政府改革。(8分)

注意的问题: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试题分析:

第⑴小题:该题两小问,其中第一问的手段可从材料中“照面积纳税”、“ 不如照价征”、“ 成为公家所有”等处可以看出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第二小问的目的在材料中也不难看出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纳税方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避免贫富分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⑵小题:该题考查学生的比较与分析能力,根据两则材料对二者政策的解读,第一小问的区别主要是: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具有明显过渡性且并未执行,古巴明确、有序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孙中山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外国财产,古巴没收了外国土地;孙中山允许私有土地存在,古巴力图实现土地公有。第二小问比较简单,类似的国有化措施如三大改造等。

第⑶小题:第一小问属于内敛型试题,须紧扣材料,依据材料三中“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都由工党领导,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叙述,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式问题,比如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4分)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4分)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2分)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2分)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2分)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2分)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2分,任意两点2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即可认识到中国人从人伦、血缘的角度看待自己身体的。

(2)据材料二、三“顺治二年(1645年...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即可概括出在头发问题上的相同之处,以及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

(3)根据材料四“...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即可概括出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