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8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并颁布有何目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6分)

正确答案

(1)政治上: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悟的提高。(8分)

(2)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2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

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因而,《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点6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爆发提供阶级基础。(4分)

(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政变,(2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可以转化成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来分析解决。可以依据辛亥革命对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人民思想的启蒙、对后来革命的深远影响等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2)第二问,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并颁布有何目的的问题,可以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方面来分析即可。从宪法的内容中整理出其目的。有关于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的问题,需要从宪法的内容的意义来分析整理。

(3)第三问,本题可以转化成辛亥革命对中国后来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来分析归纳。辛亥革命颁布的一些使人民享有一定民主权利的法律,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所以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爆发提供阶级基础。

(4)第四问,本题首先应该明确材料四作者的观点,材料四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对评价不高。然后再依据史实及相关的知识来分析作者对辛亥革命产生如此评价的原因,这需要从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和其没有解决的中国的社会问题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归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

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3分);论证时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史实(6分,政治、文化各3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开放性设问,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首先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改观点必须紧扣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其次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来分析,注意联系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来说明这一宗旨即可,注意论证时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认为“革命尚未成功”,为此,他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分析“革命尚未成功”的含义。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哪些进步,克服了以往斗争的哪些缺陷?结合国内外背景简析其取得进步的原因。

正确答案

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进步:改组国民党,克服了以往革命政党领导不力的状况。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克服了以往斗争中反帝要求不明确的局限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克服了以往斗争中缺乏群众基础的局限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克服了以往斗争中依靠军阀武装的缺陷。

原因:孙中山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革命斗争立场,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指导和帮助.

“革命尚为成功”的含义可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局限性去分析。进步方面可从孙中山在历次革命失败后的努力分析,包括改组国民党、发展三民主义、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等几方面。克服的缺陷可从历次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分析。进步原因国内则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分析,国外原因则从俄国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8分)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7分)

正确答案

(1)认识: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混为一谈。 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未成熟;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仍然巨大;对西方民主的认知有限。 (2)不同:对西方民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弥补西方民主模式的不足。说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可以相互借鉴;孙中山政治视野广阔,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试题分析:第(1)题认识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原因可以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如经济、阶级、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在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尚未进行思想领域里的启蒙运动,并不了解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内容,对西方民主的认识有限。第(2)题将材料二“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对比材料一分析其不同;从民主思想的传播历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孙中山个人的品质等度谈认识,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 债务人不偿还债务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则债权人得以押至家中拘留。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如何?(2分)

(2)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美国共和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怎么理解?(3分)

(3)材料二、三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重要地位?相对于美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用意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制建设又有了怎样的发展?(3分)

正确答案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分)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1分)

(2)辛亥革命后仿效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1分)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袁世凯篡权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救国之路。(2分)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有效防止专制;1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1分)

内阁总理(国务员)副署,参议院弹劾。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2分)

(4)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1分)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2分)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保护了债务人的权利,《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诞生的标志。

(2)美国1787年宪法是三权分立原则,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是仿效三权分立,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后来袁世凯篡权而失败。

(3)从必修一就可以得出二部宪法的意义,通过限定总统权力来维护共和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