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阅读材料:(共28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4分)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8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并分析做有益探索的主要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消除内乱外患、维护专制统治(4分)。德国(日本)(2分)。
(2)认识:(孙中山)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毛泽东)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4分)。来源:(孙中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2分)。
(3)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前夕,召开北平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答三个即给6分)(6分)
原因:a、中共领导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b、调动人民积极性是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需要。(4分)
略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3)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区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差别: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
(3)其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本题属于历史学术的研究问题。第(1)问,以五四运动为界,重点是从革命性质上来划分,即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第(2)问,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重点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第(3)问,以辛亥革命为界,重点是注意政体的变化即从专制到共和的转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中的“任何人”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右图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该政治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美国的历程》上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确立共和制的?
材料四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4)材料四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正确答案
(1)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为贤。
(2)中书省:草拟、颁布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命令。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背景:人们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州政府软弱,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世人认为美国不可能建立共和制。
(4)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
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
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1)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包括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及外邦人。第二设问稍有难度,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依据材料中提示信息回答即可。
(2)回忆三省各自的职能,依据其职能回答其特点;
(3)借助材料中“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等信息回答即可。
(4)结合1911年这一时间,可知该“仿制品”应为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分析时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上谕,陆续推行新政。1901年,清政府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为了筹饷,清政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为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清政府“裁冗衔”、“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但往往是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
(1)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的措施。(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9分)
正确答案
⑴措施:筹饷练兵,改革军制;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务,奖励实业。(6分)
⑵清末新军的出现使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新政客观上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筹饷和官制改革加重了人民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没有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9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清政府“裁冗衔”、“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等信息概括出清政府新政的措施。(2)对于对清朝后期新政的评价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清政府编练新军,提高了军队的文化素质,使得革命党人把争取的重点放到新军上,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同时清政府采取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局限性也要知道,没有最终取得成功,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就清朝的皇权体制而言,皇帝和军机处是最高决策层。中央和地方官员必须通过“请旨”方能获得事权。这种权力结构势必会牵制总理衙门的职权,很难以一个独立的外交部门行使职权。从晚清的对外交涉内容来看,外交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交涉,而且还包括一切与洋人打交道的事务。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与此同时,由于洋务不仅包括交涉,而且包括海防,而这些事务不得不依靠地方实行,从而导致总理衙门行使职权时不得不依赖地方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并依据这些实力,扩大了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力,以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
——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
材料二 中华民国早期的最高外交权力是由国家元首 (临时大总统、大总统、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等)、立法机关(参议院、国会等)以及政府(国务总理、国务员等)执掌、制衡的。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1914年,经过二次修正的《外交部官制》明确指出:“外交部直隶于大总统,管理国际交涉及关于居留外国人并在外侨民事务,保护在外商业”,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1921年,根据中国外交形势的新变化,《修正外交部官制草案》重新出台,增设条约司,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1927年7月,又一个新的《外交部官制》颁布,而同时另设情报局,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
——李兆祥《中华民国早期的外交立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及认识。(15分)
正确答案
(1)(10分)
①晚清外交体制的形成是适应外来挑战的反映(或西方冲击传统朝贡体制,政府被动进行官僚机构改革);
②对外交涉体制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
③晚清外交机构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④总理衙门作为外交机构职权受皇权专制制约,缺乏独立性;
⑤晚清外交机构对外交涉内容广泛、繁杂。
⑥地方督抚极大的影响晚清外交。
(答出每一要点赋2分,最高不超过10分)
(2)(15分)
变化:①通过立法来确认外交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机制;(2分)
②外交部成为外交运作的枢纽机构;(2分)
③外交部职责逐渐明确专一,组织结构日趋完善;(2分)
④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分)
启示:①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变革是国家近现代化的产物和重要表现形式。(3分)
②外交体制的变革必须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2分)
③外交体制的变革必须顺应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对交涉体制进行改造的第一步,虽然是适应新的外交局面的产物,又是在旧的制度和观念基础上进行变通的结果...这种把外交、通商、洋务混为一谈的状况,使总理衙门的功能不能专门化,成为“洋务衙门”...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扩展,他们的职权扩展到海防、练兵、洋务企业等方面...“督抚外交”的局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东南互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晚清外交体制发展的特点。
(2)结合上题内容再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早期...外交权力的分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政府组织法等来划分的...这是对外交部职能的一次完整的表述...这是适应当时中国希冀收回丧失的国家主权要求的一种表现...这使得外交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组织更加完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民国时期外交相比于晚清的主要变化。其认识主要可以从产生、作用、发展方向等方面说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