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8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请列举三项成就。(3分)

正确答案

(1)三权分立原则。(1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2分)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

(2)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6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2分)

(3)审议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3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由此可以看出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依据材料中“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可以概括出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制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为制宪提供了经验。宪法的制定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3)依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审议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总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不断的建立和完善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成果?(2分)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破除传统陋习方面的三项措施。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分)

(2)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

(3)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亨廷顿认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的新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如自由党、社会党、工党、统一共和党等。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中华民国各省进行议员的选举,初选、复选都热闹非凡,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材料三  民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西方怎么变,我们就跟着怎么做。

——张朋园《夸大辛亥革命不合适》

(1)民国初年,民众取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这体现了孙中山哪项政治主张?当时的宪法是如何规定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主要表现。(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这一现象。(8分)

正确答案

(1)民权主义(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4分)(从主权在民原则、具体享有的权利两个角度给分)

(2)人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4分)组建政党、社团;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政治演说,宣传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各级议员;取得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的胜利。(8分)

(3)人民的政治参与,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但是,由于简单模仿西方、缺少制度约束、社会条件不足,民众政治参与存在弊病。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请按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正确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使列强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它革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俗恶习,促使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生活的近代化;在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之时,辛亥革命建立共和制度,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总之,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任务,推动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所以说它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辛亥革命没有赶走外国势力,没有废除外国侵略者的特权;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其最后的结果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第三种观点: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是失败了(理由参照以上两种观点)。

结合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原因分析。注意练习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3分);论证时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史实(8分,政治、文化各3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开放性设问,没有唯一标准答案,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首先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改观点必须紧扣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其次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来分析,注意联系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等,来说明这一宗旨即可,注意论证时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