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铝的化学性质和冶炼
- 共2786题
物质A、B、C、D、E、F、G、H、I、J、K有下图转化关系,其中气体D、E为单质,试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气体B是_____________,H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I→J”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F→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溶液I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反应的原理是(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检验溶液J中的金属阳离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填化学式),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HCl , Fe
(2)2Al+2OH-+2H2O=2 AlO2-+3H2↑
(3)2Fe2++Cl2=2Fe3++2Cl-
(4)Al(OH)3+OH-=AlO2-+2H2O
(5) 先出现白色沉淀,随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6) KSCN, 溶液变为血红色,
试题分析:K为红褐色沉淀,则应为Fe(OH)3,则溶液J中含有Fe3+,气体E是黄绿色气体判断为Cl2,D应为H2,E应为氧化性气体Cl2,B应为HCl,H为Fe,则I为FeCl2,J为FeCl3,白色沉淀F能溶于过量NaOH溶液,则F为Al(OH)3,G为NaAlO2,A为Al,C为AlCl3,
(1)由以上分析可知B应为HCl H为Fe
(2)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 AlO2-+3H2↑
(3)反应“I→J”是FeCl2和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4)“F→G”的离子方程式:Al(OH)3+OH-=AlO2-+2H2O
(5)在溶液I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随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4Fe(OH)2+O2+2H2O=4Fe(OH)3
(6)检验溶液J中的金属阳离子即Fe3+,可取溶液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有Fe3+。
铝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工业上用Al2O3和冰晶石(Na3AlF6)混合熔融电解制得。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含有杂质SiO2、Fe2O3、MgO。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炼Al2O3并制取铝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图中涉及分离溶液与沉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
(3)反应1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 、 。滤液Ⅰ中加入CaO生成的沉淀是_ (填化学式)。
(4)向滤液Ⅱ中通入气体A为 ,生成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为 。
正确答案
(1)2Al+2H2O+2OH-=2AlO2-+3H2↑ (2)漏斗
(3)Al2O3+2NaOH=2NaAlO2+H2O SiO2+2NaOH=Na2SiO3+H2O CaSiO3
(4)CO2 AlO2—+2H2O+CO2=Al(OH)3↓+HCO3—
试题分析:(1)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2)图中涉及分离溶液与沉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Al2O3═2NaAlO2+H2O;滤液Ⅰ中含有硅酸钠、偏铝酸钠,加入CaO,生成氢氧化钙;(4)由工艺流程可知,B为氢氧化铝,故气体A为二氧化碳,滤液Ⅱ主要是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与碳酸氢钠,故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lO2—+2H2O+CO2=Al(OH)3↓+HCO3—;
含 Mg2+、Al3+溶液10mL,向其中滴加a mLC1mol·L—1NaOH之后,改成滴加C2mol·L—1HCl,所得沉淀Y(mol)与加入的试剂总体积V(mL)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C~D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
(2)n(Mg2+)/ n(Al3+) = ;
(3)C1/C2= ;
(4)所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a= mL。
正确答案
(1)H++AlO2-+H2O=Al(OH)3↓
(2)1︰1
(3)2︰1
(4)7
试题分析: OA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Mg2++2OH-=Mg(OH)2↓;Al3++3OH-=Al(OH)3↓,
AB:Al(OH)3+OH-=AlO2-+2H2O
BC:H++OH-=H2O
CD:H++AlO2-+H2O=Al(OH)3↓
D最后:Al(OH)3+3H+=Al3++3H2O;Mg(OH)2+2H+=Mg2++2H2O;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OA所用的氢氧化钠与D
最后所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是体积比为1︰2,因此C1/C2=2︰1
明矾石的主要成分是K2SO4·Al2(SO4)3·2Al2O3·6H2O,还含有少量Fe2O3杂质。利用明矾石制备氢氧化铝的流程如下:
(1)焙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SO4)3+3S2Al2O3+9S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若生成l molAl2O3,则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2)熟料溶解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液中溶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标准状况下1.12L炉气通入100mL 0.5mol·L-1NaOH溶液中,得到一种酸性溶液,则该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检验废渣中主要成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正确答案
(14分)(1)Al2(SO4)3(2分);3.612×1024(2分) (2)Al2O3+3H2O+2OH-=2[Al(OH)4]-(2分)
(3)K2SO4、Na2SO4(2分,每式1分,有错误不得分)
(4)c(Na+)>c(HSO3-)>c(H+)>c(SO32-)>c(OH-)(3分,有错不得分)
(5)取少量废渣,加入适量稀H2SO4,溶解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废渣中含有Fe2O3(3分,步骤、现象和结论各1分)
试题分析:(1)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Al2(SO4)3中+6价降低为SO2中+4价,得到2个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l2(SO4)3是氧化剂。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SO2中+4价,硫单质为还原剂,生成1molAl2O3需要硫的物质的量为1mol×=1.5mol,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4=6mol,转移电子数目为6mol×6.02×1023mol-1=3.612×1024。
(2)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以由工艺流程可知,熟料溶解为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2O3+3H2O+2OH-=2[Al(OH)4]-。
(3)由工艺流程可知,熟料溶解所得的溶液中含有K+、Na+、SO42-、[Al(OH)4]-、OH-等,加硫酸调pH值,[Al(OH)4]-转化为Al(OH)3沉淀而析出,母液中离子主要有K+、Na+、SO42-,因此含有溶质为K2SO4、Na2SO4。
(4)标准状况下1.12L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12L÷22.4L/mol=0.05mol,n(NaOH)=0.1L×0.5mol/L=0.05mol,即n(SO2): n(NaOH)=0.05mol:0.05mol=1:1,故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HSO3。溶液呈酸性,说明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同时水电离生成氢离子,所以溶液中c(H+)>c(SO32-)。HSO3-电离程度不大,故c(HSO3-)>c(H+),溶液c(OH-)等于水电离生成,浓度很小,因此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c(Na+)>c(HSO3-)>c(H+)>c(SO32-)>c(OH-)。
(5)由工艺流程可知,废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可以通过检验铁离子来检验氧化铁。即取少量废渣,加入适量盐酸溶解,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被红色,说明废渣中含有Fe2O3。
(16分)某校高三同学高考前重做以下两个课本实验,请你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铝热反应实验:取磁性氧化铁粉按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进行铝热反应,将反应
后所得“铁块”溶于盐酸,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发现溶液变血红色。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因“铁块”中可能混有没反应完的
磁性氧化铁外,还有一种可能原因是 。
② 若要证明反应所得“铁块”中含有金属铝,可用 (填化学式)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KI在经酸化的溶液中被空气氧化的反应式为:4H+ + 4I-+ O2 = 2I2 + 2H2O。该反应的速率受温度、酸度、溶剂、试剂浓度等影响,可用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来观测该反应的速率。已知,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在温度升高时灵敏度会降低,高于75℃则不能显色;淀粉浓度越高显色越灵敏、颜色也越深。
实验小组拟用0.8 mol·L-1 KI溶液、0.1 mol·L-1H2SO4溶液、淀粉溶液等来探究温度、酸度对上述反应速率的影响,他们做了A—C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为确保A组实验在39℃下进行,应采用的控温操作方法是 。
②A—C三组实验时,都加入了5mL水,其目的是 。
③B组实验中“没出现蓝色”,原因是 。
④请你为小组设计D组实验方案(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设计的5个数据),以帮助小组完成探究目标。
⑤按你设计的实验数据,请你预测一个t值,并写出与你预测相对应的探究实验结
论 。
正确答案
(16分,每空2分)
(1)①生成的铁又有一部分被空气氧化
②NaOH(回答其它强碱也得分),2Al+2OH-+2H2O=2AlO+3H2↑。
(2)①将量出的各种溶液分别装在试管中,再将试管全部放在同一水浴中加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溶液的温度
②为了在后续研究酸度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时保持KI和淀粉浓度不变(凡表达出“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意思的各种合理答案都得分)
③温度(TB)高于75℃,淀粉与碘不显色。
④
(温度必须为39℃或5℃,KI溶液体积必须为5ml,淀粉溶液为1ml,水和硫酸溶液总体积为20ml的各种组合答案均得分)。
⑤设计酸体积<10mL时,t预测值要大于同温对比值;设计酸体积>10mL时,t预测值要小于同温对比值(合理范围内的数值都给1分)。结论为:酸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1分)(若得出结论为:酸度越大反应速率越慢,不给分)。
试题分析:(1)①使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铁离子,除铁块中含有未反应的磁性氧化铁外,另一原因是:因为该反应是在高温下进行的,生成的单质铁又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溶液中有了铁离子而使KSCN溶液变红;
②证明铁块中含有铝,需选择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因为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3H2↑。
(2)①控制温度恒温的最好操作是水浴加热,具体操作是:将量出的各种溶液分别装在试管中,再将试管全部放在同一水浴中加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溶液的温度
②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酸度对上述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A—C三组实验时,都加入了5mL水,目的是为了在后续研究酸度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时保持KI和淀粉浓度不变;
③根据已知: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在温度升高时灵敏度会降低,高于75℃则不能显色;所以B组实验中“没出现蓝色”,原因是温度高于75℃,淀粉与碘不显色。
④前三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是在酸度相同时,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D组应是当温度相同时,探究酸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乙组实验现象不正确,应舍弃,所以D组的温度与甲或丙是相同的,为保证淀粉的浓度是相同的,所以硫酸和水的总体积是15mL,再去改变硫酸溶液和水的体积来改变溶液的酸度,判断出现蓝色的时间,具体数据如下:
⑤依据酸的体积确定溶液的酸度,由4H+ + 4I-+ O2 = 2I2 + 2H2O可知,溶液酸度越大,生成碘的速率越快,与同温度的实验相比,看到蓝色的时间越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