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图甲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内,图乙所示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质内

B图中催化图甲、乙所示两过程的酶1、酶2和酶3是相同的

C图丙中含有两种单糖、五种碱基、五种核苷酸

D图丙中a链为模板链,b链为转录出的子链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不可能存在的是(     )

A吸收的氨基酸: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核糖体

B转录的mRNA:       细胞核→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

C合成的细胞膜蛋白: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D合成的DNA聚合酶: 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含的DNA放在含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子代中含的DNA占50%

B应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人工诱变育种,可实现生物性状的定向改变

C二倍体水稻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水稻的单倍体基因组由12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D植物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所以营养生长越旺盛对生殖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DNA分子的复制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3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生物大分子,①、②、③代表中心法则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茉莉细胞中A分子中含有的矿质元素是(        ),中学生物学实验鉴定A分子通常用(       )试剂,鉴定C分子(         )(需、不需)要沸水浴加热。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体内含有小分子a(       )种,小分子b(        )种。

(3)不同种生物经过①合成的各新A生物大分子之间存在着三点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

),(             ),(          ) 。

(4)在经过①合成的各新A生物大分子中,的比值与其模板DNA的任一单链 (             ) (相同、不相同)。

正确答案

(1)N、P;二苯胺;不需要

(2)0   ;   4 

(3)碱基的数目不同;碱基的比例不同;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4)相同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DNA分子的复制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5. 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利用15N标记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②给水稻提供14CO2,则在其根细胞中有可能同时出现14C2H5OH和(14CH2O)

③利用含14N的培养基培养含15N的大肠细菌,所有子代大肠细菌的DNA中都有14N

④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A有0项

B有一项

C有两项

D有三项

正确答案

C

解析

依次分析:利用15N标记丙氨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应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的核糖体上均有放射性,①项说法不正确;给水稻提供14CO2,合成14C的有机物可运到根部,用以无氧呼吸,则在其根细胞中有可能同时出现14C2H5OH和(14CH2O),②项说法正确;利用含14N的培养基培养含15N的大肠细菌,DNA复制时子链都含14N,也就是所有子代大肠细菌的DNA中都有14N,③说法正确;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主要在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④说法错,故不正确的说法有两项,选C。

考查方向

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植物体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DNA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同位素示踪法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蛋白质的合成、植物体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DNA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同位素示踪法等知识分析四种说法,找出不正确的几项。

易错点

易只考虑光合作用而忽略有机物的运输认为②说法也错误。

教师点评

难度较大。

知识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DNA分子的复制
下一知识点 :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DNA分子的复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