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且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家国伦理”使中国人把家、房看成最终的情感归宿地,在住房消费上有着强烈的愿望。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人独有的“家国伦理”对家更加看重,更愿意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不愿意租房。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当代中国人对于“家国伦理”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在住房问题上要做到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房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展。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倾听红色故事或报告,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请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经典进校园”能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红色经典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④精神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红色经典进校园”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自2007年9月1日起,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宣传,推出了“节能减排我行动”等多个系列报道,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节能减排系列活动和宣传报道的开展,有利于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会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③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报道,营造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末,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拥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幸福感的增强一方面要得益于人民外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提升与改善,另一方面要得益于人民内在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精神品味、理想追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与陶冶。这两者都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材料二:政府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中,不仅需要强力推动干部发展现、政绩观的根本转变,更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民意倒逼改革,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为政府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出几点措施并从哲学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功能,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总体格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吸纳的基础上,促进改革和开放,发展和壮大经济。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各方面的力量。③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因此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需要文化的发展和支撑。

(2)“略”(答案不唯一,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有理皆可。如: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要从关注民生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依据: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政府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要综合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没、公共服务等领域。依据: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性。政府要注重倾听民意。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校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关注养老困境:同学们了解到,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养老院费用相对较高,多数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但大多数子女因忙于工作使老人受不到妥善照顾,所以空巢老人逐渐增多。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一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企业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老服务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养老观念制约了养老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②居民消费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制约了养老消费需求的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广东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办好一次展、制作一个专栏、开展一次能源紧缺体验、开好一次会、组织一次专家行、办好一件实事、做好一系列推广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宣传国家及省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营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节能全民行动,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起好步、开好头。

材料二:2011年7月29日,我国某大学学生对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他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七个一” 活动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人们参加 “七个一”活动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说明,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简述“七个一”活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开展“七个一”活动对人们交往行为和方式、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参加 “七个一”活动能增长人们的环保、节能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能够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和提高审美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2)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节能理念和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项活动有利于提高全民参与节能的积极性,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③对人们价值观的驱动和导向作用。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价值取向。

(3)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它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家庭条件和客观外界条件不同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出行方式不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们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8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38集电视剧《中国地》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高度评价。该剧以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淋漓尽致地展示和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可欺、不能辱,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之民族精神,描述了普通民众为保卫家园而血战日寇的壮烈事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军队和步步紧逼、志在亡我的日本侵略军,辽宁省朝阳市清风岭地区一个叫“赵老嘎”的汉子毅然揭竿而起,武装起自己的家人及全村村民,誓死坚守脚下的这片中国地。曾经的军旅生涯,让导演阎建钢的作品充满了歌颂战争年代不屈人物品质的阳刚之气,并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中国地》取材角度虽小,但却极具典型性,可以说是抗战全局的一个社会缩影,本剧正以此来拓展和激发观众的视野和联想,使我们看到,进而想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观众喜爱电视剧《中国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化创作,并说出其唯物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动力。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展示和讴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时,应在尊重历史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②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时,要注意讴歌人们群众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一面,以发挥这些精神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

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

“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

见之,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上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孟子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2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孟子学为丧葬、买卖屠杀、行礼跪

拜之事,无不说明周围文化对孟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2分)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周围文化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

的。(2分)

(4)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自觉学习、主动感悟优秀文化。孟母最终

选择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这一点。(2分)

(5)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生。通过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孟子成为中国文化史

上的“亚圣”。(2分)

本题以孟母三迁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文

化生活道理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生等角度加以结合

材料分析。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