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
- 共1482题
为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过程,某研究者收集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 : (注释:①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注释:②)。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注释:③)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史料二: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一中有三处(标有①②③序号)需要注释,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校勘和注释。(3分)
(2)依据史料一,毛泽东当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属于什么性质?(2分)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8分)
正确答案
(1)①1911年;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辛亥革命。(3分)
(2)赞成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性质。(2分)
(3)分不清维新派(或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2分)
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6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对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2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3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4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吁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2)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正确答案
(1)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
(2)截留关税,从经济上制止革命的发展。
(3)以武力威胁,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4)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湖北军政府施加压力。
(5)帝国主义干涉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此题的时空判断较为容易。不难看出这是几则关于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史料。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指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根据“……对袁世凯很友好……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等语,可以看出英国要保护和扩大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扶植新的代理人。设问二要求就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从材料2中得知的“临时措施”是指截留海关关税,以防落入革命党人手中,实质是要从经济上扼杀革命的发展。设问三就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作用”,其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列强以武力威胁来干涉中国革命,目的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设问四就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列强以“中立”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设问五要求概括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难度加大,要求提高到理论的层面,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后果和革命的任务的双重性作出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8分)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6分)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4分)
正确答案
(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6分)
(2)创立了革命团体,如兴中会,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
(3)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干预;革命纲领不彻底;“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例如: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等(6分)
(4)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4分)
试题分析:(1)结合洋务运动的主张加以回答即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但其主张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学制度,所以说其只是剪断了一些枝叶。
(2)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即可以得出其准备为创立了革命团体,如兴中会,进行革命宣传;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第二问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革命派没有挖掉“树墩”也可以等同于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的表现及其原因,即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干预;革命纲领不彻底,革命不彻底,旧有东西的萌发可以表现为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以及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4)新文化运动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12分)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5分)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2分)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2分)
正确答案
(1)理论:平均地权。(1分)
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2分)
现实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2分)
(2)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2分)
(3)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分)
变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2分)
(4)宗旨: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有关“创新”的答案要求回答的是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民生主义的现实意义依据民生主义的内容结合现今社会现实来分析回答。
(2)第二问,中依据材料内容一一分析归纳。由材料中的“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可得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论。由材料中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可得出要求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的结论。
(3)第三问,新时期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经济建设突出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史实分析即可得出结论。材料三的新变化问题依据三则材料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依据材料中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得出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的结论。
(4)第四问,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的共同点依据三者的主要内容分析归纳。这三个理论都关注民生,所以从关注民生主义的影响角度来分析归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反映了民生思想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宗旨,正确评价并全面继承和发展新三民主义,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功利主义的畅行,民生问题又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被提了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表达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而且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改良派在甲午战争之后跃登历史舞台,其思想渊源和斗争趋向,是由战前30余年的改革思潮发展而来,也是对洋务派的批判和发展而来。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三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当时主张革命的人说把清朝腐败政权一直维持下去,中国就有可能亡国。但你也可以说,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迟早要改革,但是速度要慢一点,这样稳妥地发展。但我觉得我们对西方的很多概念是有些误解,以为一定没有皇帝才有民主。那英国有皇帝,日本也有皇帝都可以民主的,这个并不影响的。当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了,它的重要性就是建立了民国,它终结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帝制,它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组《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13分)
正确答案
(25分)(1)原因:革命派壮大,三民主义指引武装和思想斗争追求共和;立宪的运动与宣传扩大了反专制求民主的影响,并最终呼应共和;民众在清末新政中遭受盘剥,激起民变,响应共和;清政府统治腐败,立宪迟缓,官收商办铁路,众叛亲离;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答出其中4点给12分)
(2)第一种观点:是必然的;(1分)理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清朝灭亡。(任意四点得12分)
第二种观点: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1分)分理由: (12分)必然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开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清朝灭亡。
偶然性:“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等。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正确答案
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根据材料理解分析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三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总结其中的异同之处。对于孙中山的革命设想,从材料三的出处《民报发刊词》及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可知应从“三民主义”入手。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特点及其局限性来回答此小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正确答案
(1)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清帝逊位诏书》是形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区别”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阶级基础等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另外结合所学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第(3)问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同意观点可以从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不同意可以从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角度回答。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4分)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6分)
正确答案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2分)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2分)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4分)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4)材料一、二是封建性质的法制,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没有政治权利;(2分)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2分)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今中国法制建设,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中,根据材料“二柄者,刑德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且核心是刑罚,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材料二中根据“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可知朱元璋强调刑罚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适时调整以维护君主的统治。
(2)根据材料三“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三、四强调权力属于国民(众人);材料一、二强调故法者,王之本也;根据“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可知 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法律至高无上。
(3)注意审题,结合题干中“从1949年到1954年间,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就要联想到建国后重大的法律成果,即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注意审题,题干中“本质属性”,应该从该法律代表和维护那个阶级的利益去考虑,进而考虑该法律的实质是封建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材料一、二维护的是君主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法制;材料三、四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材料五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
(26分)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活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是贪婪自私的,对待贪婪自私的人我们无法用道德来完成约束,我们必须要靠法治,因此,法治就是为了防恶“当官的贪婪欲望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因此为了对付掌握权力、贪婪心更大的官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权力制约权力。”
查理一世在受到法庭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记住,上帝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审判官,我说在你们犯下更大的罪之前你们真该再仔细想想……况且,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做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法律篇》的治国思想与早先的《国家篇》
相比有什么变化?(5分)
(2)结合材料分析,亚_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柏拉图相比有何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思想家在这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6分)
(3)查理一世的话依据的是什么理论?请代替审判官拟出对查理一世“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的回答。(6分)
(4)阅读下表,划分中华民国修宪状况的主要分期。(6分)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范围内的宪法,说明其形成的背景和废止的原因。(3分)
中华民国时期修宪状况一览表
正确答案
⑴《国家篇》主张三个阶级各守其职,(1分)由哲学王统治国家,(1分)是一种人治的思想。(1分)《法律篇》认识到人性的贪欲,(1分)主张实行法治。(1分)
⑵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2分)
孟德斯鸠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3分)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1分)
如学生仅回答“三权分立”,或洛克权力制衡只得2分,以上两项不重复给分。
⑶君权神授。(2分)
天赋人权,(2分)社会契约论。(2分)
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依据材料“《法律篇》...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不得不追求法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权力制约权力...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法律篇》的治国思想与早先的《国家篇》相比的变化有《国家篇》主张三个阶级各守其职,由哲学王统治国家,是一种人治的思想。《法律篇》认识到人性的贪欲,主张实行法治。(2)结合材料“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必须要靠法治...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分析,亚_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柏拉图相比的发展体现在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依据所学知识,近代思想家在这方面提出的构想有孟德斯鸠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由“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可知查理一世的话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根据启蒙运动的思想,权力来源应该是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4)根据教材的教材知识,可以划分出中华民国修宪状况的主要分期。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任选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范围内的宪法,说明其形成的背景和废止的原因,有一定的开放性。
(16分)现代化(又名近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实也始终伴着多方面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主要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这一事件有哪些内容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各有何影响?(4分)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2分)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2分)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请简述它的主要内容(4分)
正确答案
(1)洋务运动(2分)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之风;(1)军事方面,创建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1分)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养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材;(1分)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1分)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1分)
(2)戊戍变法、辛亥革命。(2分)戊戍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3)新文化运动。(2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