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3分)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3分)

(2)史实: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 临时约法)(6分)。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于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分涉及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4分,涉及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兴民权、开议院”、“实行了君主立宪”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此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2)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主要是说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实践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失败的并不是这种体制本身,而是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读上图,民国初年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2分)导致出现这种营业状况的客观条件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      材料三 轻重工业发展示意图

民族工业分布示意

根据材料二(左图),分析民国初年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3分)

根据材料三(右图),概述民国初年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3分)并分析1913年到1919年冶炼业发展态势形成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 状况:迅速上升。(2分)客观条件: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的环境;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4分)

(2) 交通便利,区域内有运河、长江;南京、上海等地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受辛亥革命影响深刻;明清时期该地区纺织业基础较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为本地人氏,便于在家乡办厂。(每答一点给1分,不超过3分)

(3) 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即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3分)

出现冶炼业(重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机器采矿业(或者中国的重工业资源被掠夺);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四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的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分)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分)

(3)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和进步意义? (3分)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2分)

(5)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里程碑,它最大的局限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8分)战略机遇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崛起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近代前夜的中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言:“从未有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面临的世界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材料二100年前的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虽然这场并不彻底的革命迟到了数百年,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中国再一次与机遇失之交臂,可谓“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1) 材料一中“世界风暴”在思想领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指出此核心内容产生的社会根源。你认为当时中国人为什么会“自信”?(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4分)

正确答案

(1)内容:人文主义。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封闭保守盲目自大。(4分)

(2)“成功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错失的机遇”: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发展为先进的近代化国家。(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选A,不正确选B,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小题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题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小题3: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小题4: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小题5: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由此可以看出俄中两国革命走的是城市暴动之路。                               

正确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1年)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却多了”哪两件东西,对此应如何理解?(5分)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创建现代社会方面的贡献。(4分)

(3)为什么到抗战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中国“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这一期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补足这“两件东西”的?(4分)

正确答案

(1)中国多的“两件东西”一是帝国主义压迫,二是封建主义统治。这是1840年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未经充分改造的表现。这充分表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

(3)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所以毛泽东仍然强凋中国缺少独立与民主。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社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二:

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到欧,皆密吾要人,中立之约甚固……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各6人,大禹、华盛顿、程德全(江苏省都督)各3人,康有为、袁世凯各2人……。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选取一幅宣传画,说明其放映的历史信息。(2分)

(2)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试据材料2、3及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图一: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分)

图二:共和力量薄弱,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2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传统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夺权;

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的阶级属性.(各1分,共5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图片信息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副图通过观察图片中间一个大的山丘树立一个民权旗帜,旁边的小山丘闻风而起,纷纷竖起了民权的旗帜,民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之一,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第二幅图共和的旗帜在海上形单影只,周围波涛汹涌,可知共和力量薄弱,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第(2)题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的内容可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通过《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可知传统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无论是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妥协、还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还是果实被袁世凯的窃取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的阶级属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6分)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4分)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10分)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6分)

(2)现象:国共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期间蓬勃发展。(6分)

(3)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4分)

(4)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没有,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武昌首义之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那场革命运动。

——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修订版

材料二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黄花岗起义之后,“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师参考书

材料三 为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0年12月4日,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湖北省中学生演讲比赛决赛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一号报告厅举行。大赛以“迎辛亥百年,抒爱国情怀,展学子风采”为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子们在演讲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强烈的缅怀英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摘自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园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完成下表。(7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大革命以成”,而后来却又说:“革命尚未成功”呢?(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我们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7分)

(2)“大革命以成”: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分)

“革命尚未成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1分)

(3)通过纪念辛亥革命可以激发青年学生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1分)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① 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② 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3分)

③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8分)

正确答案

①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分)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3分)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屏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出4点,即得8分)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