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
- 共1482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8分)
正确答案
(1)中国人是否具备成为共和国民的素质;要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改良与革命孰优孰劣。
(2)提供争鸣辩论的阵地;宣传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1)根据材料回答,如材料中的“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等有效信息都提供了本题的答案。(2)从宣传思想、制造舆论、启迪民智等方面回答。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人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 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辛亥革命使 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
武汉三镇、民主共和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发动,武汉三镇称为其革命的突破口,在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的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称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依次填写题目要求。
(32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6分)
(2)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及“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6分)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6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6分)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6分)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2分)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9分,答对3点即可得9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白勺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曰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
(3)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因: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可结合辛亥革命的内容和成绩可知。(2)近代史中国人民有两重任,一是民族解放,二是国家富强民主,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国家富强民主。(3)文革期间是对人权和法制的践踏,所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表现。
正确答案
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解题时首先要准确审题,特别是时间的定位要准确。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也就是在1895年到919年之间。作答时要从题目所问的三个方面来分别概括回答。政治方面:主要体现在辛亥革命的作用上,即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经济方面:随着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甲午战后请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及一战的爆发,民族资本主义先后出现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思想方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的思想先后出现。
2005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本题9分)
(1)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请说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6分)
(2)孙中山晚年最伟大的业绩是什么?这一业绩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正确答案
(1)(6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2)(3分)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1)注意题目要求时间是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概括出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有:制定《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 这些斗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带有明显软弱性和局限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他晚年能完成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的独立发出了自己最后一点热。
简要说明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政治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据此分析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其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这两次革命特点的不同体现了中国政治潮流怎样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一)重大变化:(1)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前是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中国,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国民大革命前北洋军阀在全国实行统治。
(2)阶级状况:辛亥革命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在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推动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大革命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着民主革命向新的方向发展。
主要不同:(1)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以清政府为主要斗争对象,大革命以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为斗争对象。
领导不同: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进行的,大革命是在国民党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
主力军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新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大革命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国民革命军是核心。
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大革命以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组织形式不同:辛亥革命以同盟会为组织,大革命以统一战线为组织。
(三)共同原因:(1)主观上的领导者的软弱。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大革命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客观上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辛亥革命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镇压破坏下失败,大革命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右派镇压下失败。
(四)变化的趋势: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
此题首先时间定位要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前夕),政治状况主要回答政局的更迭,阶级状况主要回答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第二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斗争对象、领导力量、革命主力、指导思想、组织形式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三问回答原因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上是领导者的软弱,客观上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国民大革命之前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所以,变化的趋势就是回答: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至今仍值得我们缅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请回答:
(1)请以具体事例说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指出:“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4)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创新或举措: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大革命。
(3)愿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务。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4)两岸应摒弃前嫌,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应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刘少奇同志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大力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这些重要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哪些理念与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两种教育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由、民主、均富。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家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才和劳动力;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多。“两种教育制度”思想指导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对构筑学习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3)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或制度)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