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2)五四运动。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

(3)

(4)特点:① 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原因:① 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的发展;国际形势紧张。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主政治起源于希腊,对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根据任命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度未来打算,理智地“设计”出来的。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权分立。

材料三 受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晚清中国也掀起了共和革命的浪潮。下图反映的是革命力量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图中的三把利剑分别代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他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深入体现。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度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规定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提出的政治纲领是什么?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民权主义”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无论贫富均可担任公职。

(2)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并享有民主权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孙中山借鉴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导致的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而提出。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是迫于当时形势提出,根本没有实行。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4分)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2分)

(2)人民当家作主(答人民民主、主权在民等皆可)。(2分)

历史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2分)

(3)民主联合政府。(1分)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1分)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原因部分,言之有理也可)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

(3)从材料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类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1906年,以陆军军歌《颂龙歌》作为代国歌:“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材料二《五族共和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26年7月1日,广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启用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材料一中的国歌有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哪句歌词不符合史实。(3分)

(2)材料二中的国歌可能创作于哪一政府时期?结合史实说明当时是如何“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4分)

(3)材料三、四的国歌在内容与作用上有何相似之处?(2分)

正确答案

(9分)

(1)特点:为清朝歌功颂歌,粉饰太平。(1分)

“山岳纵横独立帜”不合史实。理由: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1分)

(2)南京临时政府。(1分)

表现: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和清王朝(2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2分)。

(3)内容:反对外来侵略。作用:振奋民族精神。(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纷纷结党,一时政党林立,民国政党政治大张旗鼓地开幕了,以后不断演化。……在1912 年8 月国民党成立时,基本形成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这四党并存的局面。1914 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 年10 月,孙中山将其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宣布新的政治纲领,明确提出“以人治党”“以党治国”的主张。按照国民党的解释,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即中国国民党,人民必须“服从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

—— 韦庆远、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41 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策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 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认识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期间中共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分析这种政治实践产生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认为应如何处理执政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由主张政党竞争到主张一党专政。他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组织抗日民主联合政权。积极意义:团结最大多数人一起抗日;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共在边区的执政基础,为后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积累了经验。

(3 )毛泽东认为应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的主张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精神,是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史论结合。)(12分)

正确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

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试题分析:评析“冲击—反应”模式是现在历史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主要的思路是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是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之下,被迫应变而产生的。如果赞成该模式,则应该重点强调外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成该模式,可以从内因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的变革主要是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中国近代屡受外国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都是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在这样的冲击之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技术到制度最后到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 (mot.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分)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8分)

正确答案

(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3分)

(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

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4分)

(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8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的提示可以直接回答问题;(2)阅读材料二,找出“界碑”和“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所在语句推断出各自的含义,即“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3)依据题意要求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以及社会变革四个方面归纳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即可。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考高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说明: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任两点4分)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深入认识。(2分,若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也可)

(3)理由:因新中国成立结束半半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2分,只要意义皆可)

差别:前者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依据是实现了社会行态改变。(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理解。(1)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特点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是熔铸中西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可以从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加以归纳民主思想、革命团体、革命政党、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立法。(2)推翻满清后,继续宣扬驱除鞑虏会有使中国面临着政治分裂的危险,因此强调各民族的共和。(3)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可以从社会性质、民族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加以分析;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可以从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改变加以答。

点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    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正确答案

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

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北京、上海出现了女子学校,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获得了工作和参政的权力。材料二中教育总长汤化龙对女子教育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样有百害无一利。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两种相反的观点体现的是民国初年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